他乡的灯火与旧年的风

开灯 护眼     字体:

1雨季的格子间上海的梅雨季总带着股化不开的黏腻。

林砚之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报表,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半秒,终究还是按了暂停键。

窗外的雨丝斜斜地织着,把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晕成一片模糊的光斑,

像极了她此刻的心情——忙碌,却空洞。手机在桌角震动了两下,是母亲发来的语音,

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软糯口音:“砚之啊,下周末你王阿姨儿子结婚,她还问起你呢,

说小时候总跟在你身后喊‘小砚姐姐’的……”林砚之扯了扯嘴角。王阿姨的儿子,

她还有些印象,圆滚滚的,总爱抢她的弹珠。

可这些记忆早就被上海的地铁早高峰、永远改不完的方案、深夜写字楼的冷光灯磨得模糊了。

她来上海五年了,从一个怯生生的实习生变成能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

衣柜里的西装换了一套又一套,却总觉得自己像颗被按在轨道上高速运转的螺丝钉,

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妈,下周末要加班,回不去了。”她打字回复,指尖有些发凉。

“又加班啊?”母亲的语音很快回过来,带着显而易见的失落,“你也别太累了,身体要紧。

对了,你还记得陈望吗?就是以前住在咱们家隔壁的,

你小时候总跟他一起爬树掏鸟窝的那个……”陈望。

这个名字像一颗被遗忘在时光深处的石子,猛地被投进林砚之的心湖,漾开一圈圈涟漪。

她当然记得。那个夏天总穿着白色背心、晒得黑黑的男孩,

会把偷偷钓来的小鱼塞进她的玻璃瓶,会在她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时把她护在身后,

会在她家晚饭飘出香味时准时出现在院门口,捧着一碗奶奶做的绿豆汤来“换饭”。

他们一起在老槐树下写作业,一起在夏夜的星空下数星星,一起在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

坐在河岸边说要考同一所高中,要一起去大城市看看。可后来,陈望的父亲工作调动,

他们一家搬走了,搬去了一个她只在地图上见过的北方城市。临走前,

陈望塞给她一个皱巴巴的纸鹤,说里面写了他的新地址,让她一定要写信。她写了,

厚厚一沓,却因为搬家时的混乱弄丢了地址,那些信终究没能寄出去。再后来,

学业、升学、工作,人生像条湍急的河,把他们冲往不同的方向,渐渐断了音讯。“记得啊,

”林砚之对着手机轻声说,“怎么突然提起他了?”“前几天碰到他妈妈,

说他也去上海工作了,好像是做什么设计的。”母亲的声音带着点雀跃,“世界真小啊,

你们俩小时候那么要好,现在又在一个城市了,要不要找找他?”林砚之的心猛地一跳。

陈望也在上海?这个她生活了五年的城市,突然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可紧接着,

她又有些犹豫。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他还记得她吗?就算记得,

他们还能像小时候那样无话不谈吗?成年人的世界里,重逢往往带着尴尬和疏离,

那些被时光隔开的岁月,早已在彼此身上刻下了不同的印记。“再说吧,妈,挺忙的。

”她含糊地应付过去,关掉了聊天框。窗外的雨还在下,敲打着玻璃,发出细碎的声响。

林砚之重新看向电脑屏幕,报表上的数字却变得模糊起来。她想起那个夏天,

陈望把纸鹤塞给她时,手心的汗濡湿了纸角,他说:“林砚之,不管以后在哪儿,

我都记得你。”那时的承诺,像夏日的蝉鸣,清脆又短暂。她轻轻叹了口气,

把那些翻涌的情绪压下去,继续敲击键盘。上海太大了,大到藏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孤独,

他们或许就住在同一个区,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遇见。

她以为这只是母亲偶然提起的一个旧名字,却没料到,命运的齿轮,

早已在某个她看不见的角落,悄悄开始了转动。2街角的咖啡香加班到晚上九点,

林砚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写字楼。雨已经停了,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混合着街边小吃摊飘来的烟火气。她没打车,沿着人行道慢慢走着,

想让晚风吹散脑子里的混沌。路过一家常去的咖啡馆时,她停住了脚步。

这家“旧时光”咖啡馆藏在写字楼后的小巷里,装修得简单温馨,

是她偶尔加班晚了会来坐坐的地方。推开玻璃门,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暖黄的灯光瞬间包裹了她。“一杯热拿铁,谢谢。”她走到吧台前,报出常点的饮品。

“好的,稍等。”吧台后的咖啡师应了一声,低头开始忙碌。林砚之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拿出手机刷着消息。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显得有些苍白。手机里推送着各种新闻,

明星八卦、职场干货、房价涨跌,这些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却没能填补她心里的空落。

“您的热拿铁。”一个温和的男声在耳边响起。林砚之抬起头,想说声谢谢,

可当她看清对方的脸时,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眼前的男人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

袖子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他的头发剪得干净利落,眉眼比记忆中深邃了许多,

鼻梁高挺,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可那双眼睛,那双在阳光下会闪着光的眼睛,

她绝不会认错。是陈望。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咖啡馆里舒缓的音乐,邻桌低声的交谈,

杯碟碰撞的轻响,都瞬间消失了。林砚之只觉得心脏在胸腔里疯狂地跳动,血液冲上头顶,

让她有些眩晕。陈望显然也认出了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眼里闪过一丝震惊,

随即是难以置信的欣喜。“林砚之?”他试探着叫出她的名字,

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陈望……”林砚之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厉害。两人对视着,一时间都忘了说话。

多年未见的陌生感和久别重逢的激动在空气中交织,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

林砚之注意到他胸前的工牌,上面写着“旧时光咖啡馆店主陈望”。原来,

这家她常来的咖啡馆,竟然是他开的。“你……”“你……”两人同时开口,又同时停下,

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笑,仿佛驱散了多年的隔阂,空气也变得轻松起来。“你先坐。

”陈望把拿铁放在她面前,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我先去忙一下,马上过来。

”林砚之点点头,看着他转身回到吧台。他的背影比小时候高大了许多,

走路的姿势沉稳有力,可她还是能从那熟悉的轮廓里,看到当年那个追着蝴蝶跑的少年。

她端起拿铁,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让她稍微镇定了一些。怎么会这么巧?

她无数次来过这家咖啡馆,却从未在这里见过他。或许是她总是匆匆来匆匆去,

或许是他今天刚好在吧台。命运的安排,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陈望很快处理完手里的事,

脱下围裙,在她对面坐了下来。他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看着她,

眼里的笑意温柔:“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你。你……什么时候来上海的?”“五年了。

”林砚之回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你呢?什么时候开的这家店?”“三年前吧。

”陈望笑了笑,“大学学的设计,毕业后在公司待了两年,觉得不太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

就想着开家自己的店,做点喜欢的事。”“挺好的。”林砚之看着他,“这家店很温馨,

我经常来。”“是吗?”陈望眼里闪过一丝惊喜,“那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可能我来的时候你不在吧台吧。”林砚之笑了笑,“我一般都是加班晚了过来,

买杯咖啡就走。”“那以后常来坐坐,别总买了就走。”陈望看着她,

“你看起来……好像很累。”林砚之心里一暖。这么多年没见,他还是能轻易看出她的疲惫。

她苦笑了一下:“做项目的,都这样。你呢?开店辛苦吗?”“还好,自己的店,自由些。

”陈望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夜色,“就是刚开始的时候累点,现在慢慢走上正轨了。

对了,你妈妈跟你说我在上海了吗?前几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碰到你妈妈了。”“说了。

”林砚之点点头,“我妈还让我找你呢,没想到这么快就遇上了。”他们聊了起来,

从彼此的近况聊到小时候的趣事。陈望说起他刚到北方时的不适应,

说起大学学设计时的熬夜赶图,说起开咖啡馆时找店面、装修的种种波折。

林砚之也说起自己刚到上海时的迷茫,说起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说起偶尔涌上心头的孤独感。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咖啡馆里的客人渐渐少了。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晕出一圈圈温暖的光晕。“真没想到,

我们会在上海重逢。”陈望看着她,眼神里有感慨,也有庆幸,

“小时候总说要一起去大城市,没想到真的实现了,虽然晚了很多年。

”林砚之的心被这句话轻轻触动了。是啊,他们都来了大城市,都在为生活努力着,

只是兜兜转转,才在彼此的世界里重新出现。她看着陈望,他的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

却依然有着当年的真诚和温暖。“很晚了,我该回去了。”林砚之看了看时间,站起身。

“我送你。”陈望也站起来,拿起外套。“不用了,离得不远。”“没事,

正好我也该关门了。”两人一起走出咖啡馆,陈望锁好门。晚风带着凉意吹过来,

林砚之下意识地裹紧了衣服。陈望注意到了,把外套递过来:“披上吧,晚上凉。”“不用,

你也会冷的。”林砚之推辞。“我火力壮。”陈望不由分说地把外套披在她肩上,

带着淡淡的咖啡香和阳光的味道,让她心里一阵温暖。他们并肩走在安静的巷子里,

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偶尔有晚归的行人走过,留下匆匆的脚步声。“这是我的微信。

”走到路口时,陈望拿出手机,“加个好友吧,以后常联系。”林砚之扫了他的二维码,

通过了好友请求。

看着微信列表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头像——是一张他在咖啡馆门口拍的照片,

背景是飘落的梧桐叶,他笑得眉眼弯弯。“到家了告诉我一声。”陈望看着她,“路上小心。

”“嗯,你也早点回去休息。”林砚之把外套递给他,“谢谢你的咖啡,还有……外套。

”“不客气。”陈望接过外套,笑了笑,“明天有空吗?一起吃个饭?”林砚之愣了一下,

随即点头:“好啊。”“那明天晚上六点,我在这里等你。”“好。”告别陈望,

林砚之转身往公寓走去。肩上似乎还残留着外套的温度,心里也暖暖的。她回头看了一眼,

陈望还站在路口,见她回头,朝她挥了挥手。夜色温柔,晚风轻拂。林砚之笑着转过身,

脚步轻快了许多。这个她一直觉得孤独的城市,因为一个重逢,突然变得温暖起来。她知道,

有些东西,并没有被时光带走,它们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到她的生命里。

3老槐树下的记忆第二天晚上,林砚之特意提前下了班。她换了条浅蓝色的连衣裙,

化了淡妆,站在镜子前看了看,觉得自己比平时轻松了许多。六点整,

她准时出现在“旧时光”咖啡馆门口。陈望已经等在那里了,穿着一件白色的T恤,

外面套了件休闲外套,看起来比昨天更清爽了些。“等很久了吗?”林砚之走过去问。

“刚出来。”陈望笑了笑,“想吃什么?附近有家不错的本帮菜,或者你想吃别的?

”“本帮菜就好,我好久没吃了。”林砚之点点头。他们沿着街边慢慢走着,

晚风吹拂着头发,带来夏夜的惬意。陈望给她讲着这条街的故事,哪家店开了十几年,

哪家店换了好几任老板,哪家的老板娘做的红烧肉最好吃。他对这里的熟悉,

让林砚之觉得有些惊讶。“你对这一带很熟啊?”“嗯,开咖啡馆这几年,没事就到处逛,

慢慢就熟了。”陈望说,“上海其实挺有意思的,每条街都有自己的味道,

老弄堂里藏着很多故事。”林砚之笑了笑:“我天天在写字楼里待着,都没时间好好逛过。

”“以后有时间,我带你逛。”陈望很自然地说。林砚之的心微微一动,没有说话,

只是点了点头。他们去的那家本帮菜馆藏在老弄堂里,门面不大,里面却坐满了人,

热热闹闹的。陈望熟门熟路地和老板打了招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这家店的红烧肉、清蒸鲥鱼都不错,你尝尝。”陈望拿着菜单,给她推荐。“好,你点吧,

我都可以。”林砚之看着他认真的样子,觉得很安心。菜很快上来了,色泽诱人,香气扑鼻。

林砚之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软糯香甜,瞬间勾起了她对家乡菜的思念。“好吃吗?

”陈望看着她,眼里带着期待。“嗯,特别好吃。”林砚之点点头,

“比我公司楼下那家好吃多了。”“那以后想吃了就来这儿,我请你。”陈望笑着说。

他们边吃边聊,话题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小时候。陈望说起他们一起爬的那棵老槐树,

说他后来回小镇看过一次,树还在,只是枝桠更茂盛了。

说起林砚之小时候总爱把辫子梳得歪歪扭扭,他总笑话她,结果被她追着打。

说起初中毕业那天,他们在河岸边许的愿。“你当时说,想当一名建筑师,

把家乡的老房子都修好。”林砚之看着陈望,“现在虽然没当建筑师,

但开了家这么温馨的咖啡馆,也很好啊。”“是啊,也算圆了一半的梦想吧。”陈望笑了笑,

“你当时说,想当一名记者,去很多地方,写很多故事。现在虽然做了项目管理,

但也算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着。”林砚之有些惊讶:“你还记得这么清楚?”“当然记得。

”陈望看着她,眼神认真,“你说的每句话,我都记得。

”林砚之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有些发烫。她低下头,假装吃东西,

掩饰自己的慌乱。“对了,”陈望像是想起了什么,“你还记得那个纸鹤吗?

我临走前给你的那个。”“记得。”林砚之点点头,“我一直收着,

后来搬家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还难过了好久。”“里面写的是我的**号和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