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账册藏忧,暗探虚实
丫鬟青黛端着洗漱用品进来时,见林砚正坐在床边发呆,连忙上前屈膝行礼:“郎君,您今日醒得早,可是身子还有不适?”
林砚抬头,脑海里立刻调出关于青黛的记忆:原主母亲留下的陪房丫鬟,忠心耿耿,手脚麻利,是府里少数能信任的人。他压下心里的陌生感,模仿着原主的语气道:“没大碍,只是昨晚没睡好。去把账房的王先生请过来,再备些早膳。”
青黛有些诧异——以往郎君醒来,要么先找美妾,要么赖床到午时,今日不仅起得早,还要见账房先生,实在反常。但她没多问,只恭敬地应了声“是”,转身退了出去。
林砚看着她的背影,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怀疑,只能尽量模仿原主,同时尽快掌握府里的情况。他起身洗漱,看着铜镜里陌生的装扮,反复默念“乾符元年”“承务郎”“黄巢起义”,强迫自己适应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账房王先生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捧着厚厚的账册走进来,见了林砚便躬身行礼:“郎君唤老朽前来,可是有账目要查?”
林砚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他坐下,随即翻开桌上的账册:“我近来总觉得头痛,以前的事记不太清了,你给我说说府里的产业。”他故意找了个借口,既能掩饰自己的陌生,又能名正言顺地了解情况。
王先生虽有疑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汇报起来:“咱们府里在长安有三家绸缎庄、两家粮铺,在扬州还有一处盐引,去年光是绸缎庄的盈利就有五千贯……”
林砚一边听,一边在心里盘算:五千贯,换算成现代货币,相当于几十万,确实是巨富。可越是有钱,在乱世里越是危险——起义军缺钱,官府也会巧立名目搜刮,而他这个“承务郎”的头衔,更是会把他推到风口浪尖。
“盐引是官府发的?”林砚突然打断他,眼神锐利起来。他记得唐朝后期盐铁官营,私人持有盐引需要官府关系,一旦战乱爆发,盐引很可能变成烫手山芋。
王先生点点头:“是前年托吏部李大人的关系办下来的,每年要给李大人三成的分红。”
林砚心里“咯噔”一下——还牵扯到了官员,这关系网比他想象的更复杂。他又问了些关于府里家丁、田地的事,王先生一一作答,直到午时才离开。
林砚独自坐在凉亭里,手里捏着一枚铜钱,思绪翻涌。他现在知道了,原主不仅有钱,还有官场关系,可这些在即将到来的起义面前,都是“催命符”——起义军会杀贵族,官府会利用他的钱和关系,一旦局势失控,他就是第一个被牺牲的。
“必须提前准备。”林砚握紧铜钱,眼神坚定。他首先要做的,是隐藏自己的贵族身份,尽量淡化“承务郎”的头衔;其次要收缩产业,把长安、扬州的铺子变现,换成粮食和武器;最后还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远离未来的战乱中心。
就在这时,青黛匆匆走来:“郎君,门外有位姓黄的公子求见,说是您的旧友。”
林砚心里猛地一沉——姓黄?乾符元年?他连忙追问:“那公子叫什么名字?”
青黛想了想,答道:“好像叫……黄巢。”
林砚瞬间僵在原地,手里的铜钱“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个时候,遇到未来掀起滔天巨浪的起义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