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平行世界的交点林薇划亮手机屏幕,
“缘来是你”APP的图标上跳出一个红色的数字“1”。点开,
是系统推送的匹配消息——“‘代码界的诗人’关注了您”。这昵称……林薇微微挑眉,
指尖悬停片刻,还是点了进去。年龄:31岁。职业:后端开发工程师。所在地:本市。
照片是一张略显拘谨的半身照,背景像是某个科技园的绿化带,男人穿着干净的浅蓝色衬衫,
戴着无框眼镜,笑容很浅,但眼神透过镜片看起来温和澄澈。
资料简介只有简单一句:“寻找一个能一起看风景的人。”不算出众,
但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林薇,三十岁,
是一家名为“色彩花园”的兴趣培训机构的美术老师。
她的生活轨迹简单得像用直尺画出的线条——宿舍、教室、超市,偶尔加上电影院或公园。
谈过两次算不上刻骨铭心的恋爱,最终都因性格不合或生活节奏无法同步而和平分手。
随着年龄迈入三字头,身边的朋友陆续结婚生子,家里父母的催促也日渐频繁,
在母亲几乎要拿着她的照片去公园相亲角“挂牌”的压力下,她终于妥协,
下载了这个口碑还不错的相亲软件。“代码界的诗人”,本名周磊,是她注册一个月来,
少数几个能持续聊上几句的匹配对象之一。他不像有些人,
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询问收入、房产、家庭背景,也不发令人尴尬的油腻情话。他聊的最多的,
是她资料里提到的“喜欢看风景”和“偶尔画点小画”,会问她教小朋友画画有没有趣,
会分享他自己拍的天空和云朵,虽然构图直男,但色彩意外地干净。
几天不咸不淡的线上交流后,周磊发来了见面邀请:“林**,如果你不介意,
周末有空一起吃个饭吗?我知道一家烤肉店,味道还不错,环境也安静。
”林薇盯着那条消息,心跳莫名快了几拍。相亲,对她而言依旧是陌生而带着点抗拒的领域。
她向往爱情,憧憬那种灵魂契合的陪伴,但又害怕再次陷入尴尬或无疾而终的消耗。
这个“代码界的诗人”,言语间透出的那份实在,像一块温润的石头,
让她在犹豫中生出一点微小的勇气。她深吸一口气,回复:“好的。时间地点你定就好。
”第二章:烤肉与蓝衬衫周六傍晚,约定的烤肉店门口弥漫着诱人的食物香气。
林薇到的时候,周磊已经在了,正站在店门旁的灯箱下,低头看着手机。
他比照片上看起来要高一些,人也更清瘦,
依旧穿着那件标志性的浅蓝色衬衫(只是换成了长袖),鼻梁上架着同款眼镜,
站姿有些微的紧绷。见到她走近,他立刻收起手机,站起身,动作带着明显的局促,
脸上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林薇**?”他确认道,声音比线上听到的稍微低沉一些。
“是我,周先生你好。”林薇微笑着点头。落座后,
最初的尴尬在烤肉盘上“滋滋”作响的油花声中慢慢融化。周磊果然话不多,
大多是林薇问一句,他答一句,像极了程序运行时的问答模式。“周先生做后端开发,
具体是哪方面呢?”“主要是保证网站和应用程序的后台稳定运行,处理数据逻辑。
”他解释得很技术,但看到林薇似懂非懂的眼神,又尝试用更通俗的话补充,
“就是……用户看不到,但离不开的那部分基础工作。”林薇笑了:“听起来很厉害,
像建筑的基石。”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没什么,熟能生巧。”问到爱好,
他认真地想了想:“看看书,技术类和历史类的都看。周末偶尔去爬山。最近……在学做菜。
”答案普通得近乎模板化,缺乏浪漫色彩,但林薇能感觉到他话语里的诚恳,没有夸大,
也没有掩饰。他烤肉的技巧却很熟练,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
他总是细心地将烤好的、温度适宜的五花肉或牛舌夹到林薇的盘子里,
然后用公筷继续烤新的,自己才偶尔吃一口。“林**教小朋友画画,应该很有意思吧?
”他难得主动问了一句,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真诚的好奇。“嗯,”林薇点点头,
谈到工作,她的语气轻松了许多,“虽然有时候孩子们天马行空起来也让人头疼,
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对色彩最直接的感受,常常能给我惊喜,觉得很治愈。”他点点头,
眼神里带着认同:“那很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从中获得能量。”一顿饭吃完,
没有小说里描写的一见钟情、火花四溅,但气氛融洽,交流自然。结账时,
周磊很自然地买了单,没有刻意炫耀,也没有虚伪的推让。走出店门,
初夏的晚风带着一丝凉爽吹来,林薇看着身边这个沉默却细致的男人,心想,至少,
这是个不让人讨厌的、感觉踏实可靠的交往对象。第三章:过热的CPU与“冷却期”然而,
林薇很快就发现,线下显得沉稳内敛的周磊,在线上仿佛切换了人格。
从见面后的第二天清晨开始,她的微信就仿佛被设置了最高优先级的消息提醒。早上七点整,
手机准时震动:“早安,今天本市晴天,气温18-26度,适合出行。
”她八点醒来回复:“早。”几乎是秒回:“吃早餐了吗?推荐公司楼下那家豆浆,很醇厚。
”中午,她随手拍了一张学生画的色彩极其奔放的向日葵,发到朋友圈。不到一分钟,
他的私聊窗口弹出:“画得真好,色彩对比强烈,很有生命力。
”下午她连续上完两节儿童画课程,累得不想说话,拿起手机,
屏幕上已经躺着好几条他的未读消息——分享他午餐吃的番茄牛腩面,
附带一张卖相实在普通的照片;分享公司楼下花坛里新发现的一窝奶猫,
他刚解决的一个复杂技术难题的、试图用最通俗语言描述的文字(但她依然看得云里雾里)。
最初一两天,林薇觉得这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心里有点小小的受用。但连续四五天,
这种几乎不间断的、事无巨细的分享和永远“秒回”的状态,让她逐渐感到了一种压力。
她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安排,需要备课、上课,需要安静地发呆或者看一部电影,
需要不被频繁打扰的个人空间。周磊的热情,像一台不知疲倦、全力运行的服务器,
散热风扇嗡嗡作响,散发的热量让她有些无所适从,甚至开始隐隐怀疑,
他是不是工作不太饱和,或者生活过于单调乏味?这种密集的互动,
让她感觉自己的边界感正在被温柔地侵蚀。
她不是那种需要时刻黏在一起、分享所有细枝末节的女生。犹豫再三,
她决定委婉地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她不想伤害对方,毕竟他能感觉到他没什么坏心眼,
只是方式可能有问题。她斟酌着用词,在对话框里输入:“周磊,
很感谢你这几天的关心和分享。不过,我这个人可能有点慢热,你的消息……有点太密集了,
我偶尔会觉得不太适应。我们……能不能稍微缓一缓?给我一点空间。”消息发出去后,
她松了口气,像卸下了一个小小的包袱,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丝忐忑。
按照她过往的经验和普遍的社会认知,这种委婉的表达,
几乎等同于一种温和的、不伤颜面的拒绝。大部分稍有情商的男性,
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体面地退场,不再打扰。果然,周磊那边沉默了。
那个总是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窗口,第一次彻底安静了下来。没有回复“好的”,
也没有追问“为什么”,更没有新的消息涌入。林薇想,大概就这样了吧。
她心里有点轻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像投入湖面的小石子,
漾开一圈涟漪后迅速归于平静,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感。她把手机调成静音,
重新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备课、上课、看书、看电影,偶尔和闺蜜小聚。
只是路过烤肉店时,会偶尔想起那个穿着蓝衬衫、安静烤肉的男人,觉得有点可惜,
或许他们本来可以成为普通朋友。第四章:“两周计时器,叮!”整整两个星期,
周磊的头像再也没有在林薇的聊天列表顶端跳动过。
她几乎已经将这次短暂的相亲经历归档封存,标记为“一次还算愉快但节奏不合的尝试”。
就在一个普通的周二晚上,林薇刚批改完一叠幼儿涂鸦作业,正准备泡个脚追剧,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个熟悉的、几乎被她遗忘的名字跃入眼帘——周磊。她愣住了,
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心里满是不可思议和巨大的问号。他怎么又找来了?是误触?还是……?
迟疑了几秒,她划开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周磊那熟悉又带着点小心翼翼的声音:“林薇,
你好。”“呃,你好。”林薇的声音因为惊讶而显得有些干涩。短暂的沉默,
电话两头都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周磊似乎也有些紧张,他问:“你……现在方便说话吗?
”“方便的。”林薇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无波,“你……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特别的事。”他顿了顿,似乎在CPU里精准调用着预存的语句,然后,
用一种近乎理所当然的、带着点汇报工作进度的语气说:“你不是说,缓两周吗?
今天刚好两周了。”林薇:“……”她握着手机,一时竟完全语塞,大脑仿佛宕机了几秒。
缓两周?他居然把她那句带着委婉拒绝意味的“缓一缓”,
精准地理解并执行为一个确切的时间指令——“冷却期:14天”?
这清奇的脑回路……她不知道该说他死板、天真,还是过于实诚?
一种强烈的、哭笑不得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像可乐摇晃后突然打开的气泡。但奇异的是,
这复杂的情绪里并没有夹杂着之前那种被打扰的反感,反而觉得这个人……有点傻乎乎的,
笨拙得甚至……有点可爱?他那种认真的、近乎机械的守时和耿直,像一道清流,
意外地冲散了她之前对他“过分热情”的所有负面印象。“所以……你是真的算着日子,
两周一到,就准时联系我了?”她忍不住问道,
语气里不受控制地带上了一丝连自己都没察觉的笑意和难以置信。“嗯。”电话那头,
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语气没有任何调侃或不满,“我记在日程表上了,设置了提醒。
”林薇仿佛能透过电波,看到一个一丝不苟的程序员,在电脑前打开日历软件,
郑重地在十四天后设置了一个闹钟,标题是“联系林薇”。这幅想象中的画面让她彻底破防,
心软成了一汪水。原来,他不是不死缠烂打,他只是……在严格执行她提出的“指令”。
“这样啊……”她轻轻说,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了下来,“那……这两周,你过得怎么样?
”电话那头的周磊似乎明显松了口气,语气也轻快了些许:“挺好的。工作按部就班。
我们公司楼下那窝小猫,长大了一些,会跑会跳了,
挺活泼的……”第五章:重启与深度了解沟通的桥梁,以一种谁也没预料到的方式,
被周磊用这种笨拙又真诚的方式重新搭建了起来。这次,
周磊似乎真的“汲取了教训”或者“更新了程序算法”。
他不再进行无差别、高频率的信息轰炸,
是开始有选择性地、在她可能空闲的时间段分享一些他觉得真正有趣或者她可能关心的事情。
频率降了下来,但每条消息的“信息密度”和“相关性”提高了。他会问她今天上课累不累,
一部豆瓣评分很高的纪录片(他记得她资料里写过喜欢纪录片);会问她最喜欢的画家是谁,
为什么;还会分享他周末爬山时拍的风景照,构图比之前进步了不少,
甚至会虚心请教她色彩搭配。林薇也彻底放下了最初的戒备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