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来了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1惊梦咸阳公元前238年,咸阳宫的铜漏在寂静的夜里滴答作响,如同敲在赵峥的心上。

他猛地睁开眼,雕梁画栋的屋顶在昏暗的油灯下泛着幽光,身上盖着的锦缎被面触感细腻,

却让他浑身发僵。“这是哪儿?”赵峥撑着身子坐起,脑袋里像是塞进了一团乱麻。

他记得自己明明在博物馆的秦代展区整理文献,手边那盏老旧台灯突然短路,

刺眼的白光过后,再睁眼便是这般景象。“客官醒了?”门外传来个略带沙哑的声音,

随即门被推开,一个梳着椎髻、身着粗布褐衣的少年端着陶碗走进来,

“小的奉命伺候客官梳洗,郎中令大人说,待客官醒了便引您去见王上。”“郎中令?王上?

”赵峥抓住了关键词,心脏骤然缩紧。他看向少年腰间的木牌,上面刻着“寺人令属”字样,

再联想到周遭的陈设——青铜鼎、漆器案、墙上悬挂的青铜剑,

一个荒诞却又无比清晰的念头撞进脑海:他穿越了,穿到了秦朝!“现在是……哪一年?

”赵峥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平稳些。“回客官,如今是秦王政九年。”少年低着头,语气恭敬。

秦王政九年!赵峥瞳孔骤缩。这一年,嬴政刚举行冠礼,平定嫪毐之乱,

正逐步掌控秦国大权。而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研究生,竟然在这个风云际会的节点,

出现在了咸阳城。来不及细想,赵峥被少年引着梳洗更衣。换上一身宽袖深衣时,

他看着铜镜里那张陌生却又带着几分熟悉的脸,深吸一口气。既来之,则安之。

他脑中装着的千年历史,或许就是在这个时代立足的资本。穿过层层宫阙,

朱红宫墙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侍卫甲士手持长戟,目光锐利如鹰。

赵峥跟着引路的内侍走过长长的甬道,心跳如擂鼓。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

将是那位日后扫六合、称始皇的千古一帝。咸阳宫正殿,梁柱巍峨,

青铜灯盏里的火焰跳动着,映得殿内文武百官的脸忽明忽暗。赵峥被带到殿中,膝盖一软,

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不是臣服,而是源自骨子里对那股威严的敬畏。

“你便是那从天而降的异士?”高踞王座之上的青年开口了,声音不高,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赵峥抬头,看清了那张脸:剑眉星目,鼻梁高挺,

唇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冽,眼神深邃如渊,仿佛能洞穿人心。这就是嬴政,

此时不过二十二岁,却已显露帝王之气。“回……回王上,在下赵峥,并非异士,

只是……来自异世。”赵峥结结巴巴地回答,紧张得手心冒汗。殿内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不少大臣看向他的目光带着怀疑和警惕。嬴政却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淡:“异世?

那你可知,如今秦之局势?”这正是赵峥等待的机会。他定了定神,朗声道:“王上,

如今秦国经孝公变法,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王五世经营,已具吞并六国之势。然,

韩近秦而弱,魏处中原四战之地,赵经长平之战元气大伤,楚虽地大却政乱,燕远而弱,

齐富而不思进取。王上若欲一统天下,当远交近攻,先取韩,再图魏、赵,南征楚,北灭燕,

最后迫齐而降!”一番话出口,殿内鸦雀无声。众臣皆是震惊地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年轻人,

他所言的战略,竟与相国吕不韦等人暗中谋划的不谋而合,甚至更为清晰决绝。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身体微微前倾:“依你之见,何时可灭韩?”“韩地狭民少,

如今又依附于秦,王上可先以武力威慑,迫其割地,再寻机一举灭之。臣以为,不出五年,

可下韩都新郑!”赵峥语气肯定,他清楚记得,韩国正是在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

嬴政沉默片刻,忽然笑了:“好一个赵峥!你若真有这般见识,孤便留你在朝中,

为孤谋划天下!”就这样,赵峥阴差阳错地留在了咸阳宫,被嬴政封为“待诏博士”,

虽无实权,却能时常面见秦王,参与议事。他知道,自己的秦朝生涯,才刚刚开始。

2初露锋芒成为待诏博士后,赵峥被安排在博士官署居住。这里聚集了各国的学者,

有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人物,平日里争论不休。赵峥初来乍到,又是“异世”身份,

自然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不少人明里暗里试探他的底细。“赵博士,

听闻你言秦可五年灭韩,不知依据何在?”一位身着儒衫、须发皆白的老博士找到赵峥,

语气带着质疑。此人是齐鲁来的儒生,主张仁义治国,对秦国的严刑峻法本就不满。

赵峥知道,与这些饱学之士辩论,空谈理论无用。他微微一笑:“李博士,韩之衰弱,

非一日之寒。自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虽一度强盛,然申子重术而轻法,韩之根基本就不稳。

如今韩王昏聩,朝堂之上奸臣当道,百姓流离失所。秦若出兵,韩民恐难有死战之心。况且,

秦有锐士百万,甲兵精良,韩如何抵挡?”李博士一时语塞,半晌才道:“治国当以德服人,

岂能一味恃强凌弱?”“李博士此言差矣。”赵峥摇头,“当今天下,战乱已近百年,

百姓苦不堪言。唯有一统,方能止戈。秦以法治国,虽严苛,却能令行禁止,若能一统天下,

颁行统一法度、文字、度量衡,方能让天下长治久安。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德吗?

”他的话掷地有声,恰好被路过的廷尉李斯听到。李斯停下脚步,赞许地看了赵峥一眼。

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对赵峥的观点深以为然。“赵博士所言极是。”李斯走上前,

对李博士道,“如今乱世,空谈仁义无异于缘木求鱼。秦欲统一天下,当以法治为基,

以武为锋。”李博士见李斯开口,便不再多言,拂袖而去。李斯转向赵峥,

拱手道:“赵博士对天下局势的见解,令李斯佩服。不知博士对秦之律法,有何看法?

”赵峥知道李斯是秦朝律法的主要制定者,忙道:“秦法严明,赏罚分明,

这是秦能强盛的根本。然,律法过于严苛,恐失民心。比如连坐之法,虽能震慑犯罪,

却也容易牵连无辜。若能稍作调整,或许更利于长治久安。

”李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博士所言,李斯也曾想过。但如今六国未灭,乱世未平,

若不严刑峻法,何以立威?待天下一统后,再议修改不迟。”赵峥点点头,

他明白李斯的顾虑。在这个时代,严刑峻法或许确实是必要的手段。几日后,

嬴政召集群臣商议对韩策略。相国吕不韦主张先以财物收买韩臣,离间其君臣,再伺机而动。

将军桓齮则认为应直接出兵,速战速决。众臣争论不休时,嬴政看向赵峥:“赵峥,

你有何看法?”赵峥起身道:“王上,吕相国与桓将军之言,各有道理。臣以为,

可双管齐下。一面派使者携重金入韩,拉拢韩相韩玘,许以高官厚禄,

令其劝说韩王割地求和;另一面,命桓将军率军屯于韩秦边境,摆出强攻之势。

韩王本就懦弱,见秦兵压境,又有韩玘劝说,必不战而降。若韩王不从,则秦军顺势攻城,

韩玘在内部响应,可一举成功。”嬴政闻言,拍案叫好:“好!就依赵峥之计!

”吕不韦和桓齮虽有些意外,但也觉得此计可行,便不再反对。接下来的几个月,

赵峥的计策顺利实施。韩玘果然被秦国的重金收买,在韩王面前极力鼓吹割地求和。

而桓齮率领的秦军在边境耀武扬威,吓得韩王日夜不安。公元前237年春,韩王终于屈服,

将南阳之地割让给秦国,并送太子入秦为质。消息传回咸阳,嬴政大喜,

当即下旨封赵峥为“郎中”,可随侍左右。赵峥知道,这是他凭借历史知识,

在秦朝站稳脚跟的第一步。但他也明白,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3暗流涌动成为郎中后,

赵峥得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嬴政和秦国的核心权力圈。他发现,这位年轻的秦王虽然雄心勃勃,

却也多疑猜忌,尤其是在嫪毐之乱后,对吕不韦的权势更是心存忌惮。吕不韦此时身为相国,

权倾朝野,门下宾客数千,不少人在朝中担任要职。嬴政虽表面上对他敬重,

暗地里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李斯便是其中之一。赵峥夹在中间,深知伴君如伴虎,

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他尽量保持低调,只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议,

平日里则潜心研究秦国的典章制度和山川地理,努力让自己融入这个时代。一日,

嬴政在书房召见赵峥和李斯,商议如何削弱吕不韦的势力。“吕不韦自恃拥立之功,

广纳门客,结党营私,孤忍他久矣。”嬴政语气冰冷,眼中闪过一丝杀意。李斯道:“王上,

吕不韦根基深厚,不可贸然动之。可先从其门客入手,贬斥那些仗势欺人的宾客,

削弱其羽翼。同时,提拔寒门才俊,逐步替换朝中吕氏旧部。”赵峥补充道:“王上,

李斯大人所言极是。此外,吕不韦曾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宣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乃天下人之天下’,此言论虽有道理,却隐隐有制衡王权之意。王上可借此发难,

指责其非议朝政,令其自请辞相。”嬴政眼中精光一闪:“好主意!《吕氏春秋》成书后,

吕不韦曾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气焰何等嚣张!孤便以此为由,

敲打敲打他。”不久后,嬴政果然在朝会上提及《吕氏春秋》,言语间颇多不满,

暗示其内容有违君权至上。吕不韦何等精明,立刻察觉到嬴政的意图,心中惶恐不安。

他知道自己权势过大,已引起秦王猜忌,若不及时退让,恐有杀身之祸。几日后,

吕不韦主动上书,请求辞去相国之位,回到封地洛阳养老。嬴政“顺水推舟”,

批准了他的请求,但仍保留其文信侯的爵位。吕不韦的倒台,让朝中不少人感到震动。

一些曾依附于吕不韦的大臣纷纷改换门庭,而李斯则因献策有功,被提拔为廷尉,权势日增。

赵峥也因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得当,更受嬴政信任。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吕不韦虽回了洛阳,但其在洛阳的势力依然庞大,六国诸侯也纷纷派人与其联络,

隐隐有拥戴他对抗秦国之意。赵峥得知此事后,忧心忡忡。他找到嬴政,直言道:“王上,

吕不韦虽已辞相,但洛阳乃其封地,宾客谋士云集,又与六国往来密切,恐为后患。

”嬴政脸色凝重:“孤亦有此虑。但他毕竟有拥立之功,若无确凿证据,贸然处置,

恐遭天下人非议。”赵峥道:“王上可派人暗中监视洛阳,收集吕不韦与六国勾结的证据。

同时,下一道诏书,斥责其与诸侯来往过密,令其迁往蜀地。蜀地偏远,远离中原,

可断其与六国的联系。若吕不韦抗旨,则可名正言顺地治其罪。”嬴政沉吟片刻,

点头道:“善。就依你之计。”公元前235年,嬴政下诏,指责吕不韦“乃徼幸得脱,

归国,不悔过自改,反与诸侯宾客交通,恐其为变”,令其举家迁往蜀地。

吕不韦接到诏书后,知道自己再无退路,饮鸩自尽。吕不韦之死,

彻底清除了秦国朝堂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嬴政得以完全掌控秦国的大权。而赵峥,

也凭借着一次次精准的献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待诏博士,成为了嬴政身边重要的谋士。

他站在咸阳宫的高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宫阙和城外广袤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

接下来,便是秦国横扫六合的壮阔历程,而他,将亲身参与其中,见证那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4灭韩亡赵吕不韦死后,嬴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按照赵峥当初提出的战略,

第一步便是彻底消灭韩国。公元前230年,嬴政任命内史腾为将,率军十万攻打韩国。

此时的韩国早已是风雨飘摇,面对秦军的猛攻,毫无抵抗之力。内史腾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便包围了韩都新郑。韩王韩安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韩国,

这个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嬴政将韩国故地设为颍川郡,任命内史腾为郡守。灭韩的消息传来,咸阳城内一片欢腾。

嬴政在宫中设宴,犒赏有功之臣。席间,嬴政举杯对赵峥道:“赵峥,当初你言五年可灭韩,

如今果然应验。此功,当记你一份!”赵峥连忙起身谢恩:“王上谬赞,此乃王上神威,

将士用命之功,臣不敢居功。”嬴政大笑:“你不必过谦。接下来,便是赵国了。

赵有李牧、廉颇等名将,不易对付,你可有良策?”提到赵国,赵峥神色变得严肃:“王上,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虽经长平之战重创,但底子仍在。尤其是李牧,

乃当世名将,曾大败匈奴,用兵如神,不可小觑。”李斯接口道:“赵峥所言极是。

李牧在雁门防备匈奴,若秦军攻赵,他必回师救援。此人不除,秦军恐难取胜。

”赵峥点头:“李斯大人说得对。李牧是赵国的支柱,若能除去李牧,赵国便不足为惧。

臣以为,可效仿对付韩玘之法,派人入赵,以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令其诬陷李牧谋反。

赵王迁昏庸无能,又宠信郭开,必会上当。”嬴政闻言,深以为然:“好计!

便派你麾下门客王敖入赵,务必完成此事。”王敖是赵峥招揽的门客,精明能干,擅长游说。

他领命后,带着大量金银珠宝潜入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军已在桓齮的率领下,

攻占了赵国的平阳、武城等地,兵锋直指邯郸。赵王迁急召李牧回师,任命其为大将军,

率军抵御秦军。李牧果然不负众望,率军在宜安与秦军展开激战,大败桓齮,秦兵死伤惨重。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宜安之战”,李牧也因此战被封为武安君。

秦军的失利让嬴政十分震怒,催促王敖加快行动。王敖找到郭开,送上重金,许以秦国高官。

郭开本就是个贪财好利之徒,见有利可图,当即答应下来。不久后,

郭开便在赵王迁面前诬陷李牧与秦军私通,意图谋反。赵王迁果然中计,派人前往军中,

夺了李牧的兵权。李牧悲愤交加,拒不从命,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杀。李牧一死,

赵军士气大跌。公元前228年,王翦率领秦军再次攻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破邯郸,

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其地被设为邯郸郡。灭赵之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燕国。

而就在此时,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发生了——荆轲刺秦。公元前2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