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肥妻带崽崽掀翻京城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天启三年春,京城姜府后院。

姜时愿睁开眼,躺在一张硬木床上。身上盖着褪色的锦被,头顶是斑驳低矮的房梁。她动了下身子,沉重得像压了块石头。这具身体很胖,二百斤,翻身都费劲。

她是现代特种部队最年轻的作战组长。追捕毒贩时跌进山崖,再睁眼就成了姜府嫡女。名字一样,年龄二十三,生母早亡,父亲是礼部侍郎姜正勋。继母王氏掌家,外人说她胖如猪,连下人都敢背后笑话。

她坐起来,喘了口气。手指摸到枕头底下一部旧手机。开机还能用,更奇怪的是,它连着一个储物空间。里面放着匕首、手电、摄像头、干粮——全是军用装备。这是她现在唯一的依靠。

门外传来脚步声。两个嬷嬷推门进来,一句话不说就扶她起身。动作不轻,像是在拖。她说不用帮忙,被回了一句“**体重大,小心摔了”。

她没争辩。跟着走到祠堂门口,看见王氏站在香案前。葱绿襦裙,发间金步摇晃动,看着端庄。可姜时愿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不对。眼神飘忽,嘴角笑得太假。

巷口传来的脚步声停在铺前,来人是赵府的管家赵忠,这人左眼是颗假珠,据说当年为给赵老爷试毒瞎的,在西坊巷没人敢违逆他。  

(此句为模板残留,已删除)

王氏是姜府继室,三十八岁,出身商贾。表面贤淑,实则掌控中馈多年。姜时愿记得原主记忆里有几次饿晕在房中,都是因为王氏下令厨房减她的份例。如今又要联姻三皇子,婚事紧锣密鼓,逼她斋戒减重,名义上是为礼仪,实则是想让她听话。

“跪下。”王氏开口。

姜时愿没动。她看着香炉旁那块松动的雕花板,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地形。她知道夹层的存在,原主小时候躲猫猫发现过一次,后来被嬷嬷打了嘴不让说。

她慢慢跪下,动作迟缓。等王氏低头念经时,突然往前一扑,撞翻香炉。灰烬洒了一地,呛得右边嬷嬷直咳嗽。那人立刻去拍衣服,转身避开烟尘。

就是这一刻。

姜时愿借着体重猛地站起,整个人撞向供桌。木板震动,那块松动的雕花板掉了下来。她伸手一掏,拿出一叠银票和一本账册。手机早就握在手里,录像模式开着,镜头对准了那些纸张。

上面写着“姜氏嫁妆支取记录”,还有几笔大额转出,落款是王氏私印。

王氏脸色变了。冲上来要抢。

姜时愿合上暗格,把东西塞回去,手机关机放进袖中。她拍拍膝盖上的灰,说:“继母何必慌?不过是一张旧纸。”

王氏僵住。手里的帕子被她攥得太紧,线头崩断,碎布掉在地上。

没人说话。两名嬷嬷也不敢上前。刚才那一撞力气太大,供桌还在晃。

姜时愿弯腰捡起香炉碎片,动作稳当。她说:“我不该莽撞,惊扰祖先。但我也不是任人摆布的人。从今天起,我的事,我自己做主。”

说完,她转身走出祠堂。脚步慢,但每一步都踩得实。

回到自己小院,她把手机藏进枕头下面。屋里陈设简陋,衣柜裂了缝,床脚垫着砖头。贴身丫鬟青杏端水进来,低声道:“**,夫人让您今晚继续吃素斋。”

姜时愿点头。“你去西街一趟,找茶楼说书的刘三娘。告诉她,姜家嫡女的嫁妆被继母吞了十年,一分没留。话要传得自然,别让人查到你。”

青杏愣住。“这……要是被发现……”

“出了事我担着。”她说,“记住,只说事实,不说恨话。百姓爱听真事,不爱听哭诉。”

青杏咬唇,最后点头走了。

夜里风大,吹得窗纸沙沙响。姜时愿坐在铜镜前,看着镜子里那张脸。圆胖,五官被肉挤着,头发松散。世人笑她丑,笑她笨,连亲爹都不愿多看一眼。

她抬手摸了摸脸颊,低声说:“从今天起,没人能替我决定命运。”

同一夜,消息从茶楼传到酒肆,又进了官眷圈子。有人说姜府嫡女命苦,有人说王氏心黑,竟敢贪亡妻遗产。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次日清晨,姜府大门外看热闹的人多了好几拨。

姜时愿坐在屋里,灯还亮着。手指轻轻划过手机屏幕,眼中没有惧意,只有冷静和战意。

她不再是那个任人嘲笑的肥女。她是回来讨债的。

这一局,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