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的清晨清晨六点,医院的走廊还笼罩在薄雾般的寂静中,灯光昏黄,
像一层轻纱覆盖在空荡的长椅和金属扶手上。护士站的台灯亮着,
值班护士低头翻看交班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画,偶尔抬头望一眼墙上的时钟,
确认时间是否已悄然滑过。走廊尽头的窗户透进一丝微光,天空尚未完全亮起,
灰白的云层低垂,仿佛预示着今日的忙碌。林树是这所医院的外科医生,
他习惯性地比规定时间早半小时到岗。他推开更衣室的门,换上整洁的白大褂,
动作利落而沉稳。镜子里映出他略显疲惫的脸,黑眼圈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昨晚的急诊手术让他几乎一夜未眠。他深吸一口气,试图驱散困意,随即拿起听诊器,
轻轻挂在颈间。金属的冰凉触感让他清醒了些,他走出更衣室,朝着病房走去。
查房的节奏早已刻进他的肌肉记忆。他先去重症监护室,
确认昨晚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监护仪的滴答声此起彼伏,像一首永不停歇的低语,
记录着每一个生命的起伏。他俯身查看数据,指尖在病历本上快速记录,
偶尔低声询问值班护士情况。一切正常,他微微点头,继续走向下一个病房。
普通病房的清晨则带着些许人间烟火气。有病人在床边缓慢走动,
试图恢复体力;有家属端着保温饭盒,轻声询问护士能否加热早餐;也有孩子缩在病床上,
抱着毛绒玩具,眼神怯生生地打量着查房的医生。林树对每个病人都报以温和的微笑,
语气平稳地询问他们的感受,调整用药方案。他知道,对病人而言,
医生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他们一整天的情绪。当他查完最后一间病房,天光已彻底亮起。
医院的节奏开始加快,护士推着药车穿梭于走廊,实习生抱着病历本匆匆赶往交班室,
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预示着新一天的挑战即将展开。林树站在护士站前,
望着窗外逐渐苏醒的城市,心中涌起一种熟悉的使命感。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戏剧,
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构成了生命的重量。
2廖鑫的日常与林树不同,廖鑫是医院手术部的护理部主任,她的工作节奏更为紧凑,
且往往需要在多个环节之间精准协调。清晨七点,她准时踏入手术部的大门,
换上蓝色的手术服,将长发一丝不苟地盘起,再戴上帽子和口罩。她的动作干练而有序,
仿佛每一步都在与时间赛跑。手术部的清晨没有病房的温情絮语,
取而代之的是器械清点的金属碰撞声和护士们低声核对信息的对话。廖鑫站在护士站前,
快速浏览当天的手术排班表。今天的手术量不小,从上午八点的第一台阑尾切除,
到下午的髋关节置换,再到晚间可能进行的急诊开颅,
每一台手术都必须确保人员、器械和麻醉方案万无一失。她拿起对讲机,
开始逐一确认各手术间的准备情况:“1号间,腹腔镜设备是否已调试完毕?2号间,
骨科器械包是否已消毒?3号间,麻醉师是否已到位?”她的声音冷静而清晰,
不容任何疏漏。在手术室,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因此廖鑫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她曾因一名护士未按规范检查止血钳的咬合度而当场叫停手术,直到问题解决才允许继续。
那次事件后,全科护士都记住了她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在操作器械,而是在守护生命。
”查完手术排班,她走向器械准备区,亲自检查几台重要手术的器械包。
指尖划过手术刀、持针器、血管钳,确认每一件都摆放正确、无损无锈。
她尤其关注神经外科手术所需的显微器械,那些细如发丝的镊子和剪刀,
必须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稍有偏差便会影响医生的操作。正当她低头核对清单时,
护士小陈匆匆跑来,语气焦急:“廖主任,3号间原定的麻醉师临时请假,说是家里有急事,
替补的医生刚下夜班,还没来得及交接。”廖鑫眉头微皱,迅速在脑海中权衡。
3号间即将进行的是一台复杂的肝肿瘤切除术,主刀医生是经验丰富的董教授,
但麻醉环节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麻醉深度的控制直接影响术后恢复。
她立刻拿起对讲机:“通知麻醉科,让李医生接手,他昨晚虽然值了夜班,但经验丰富,
能快速进入状态。另外,让小陈去把患者的术前评估报告再核对一遍,
重点关注肝功能和凝血指标。”安排妥当后,她快步走向3号手术间,
亲自确认麻醉机的参数设置是否符合标准。她知道,在这种时刻,
任何推诿和拖延都可能影响手术进程,而她作为护理部主任,
必须确保整个团队的运转如精密仪器般顺畅。手术开始前的最后十分钟,她站在手术室门口,
目送患者被推入。那位中年男性病人脸色苍白,眼神里透着不安。廖鑫走近病床,
轻轻握住他的手,隔着口罩轻声说:“别担心,董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们会全程盯着您的情况,有任何不适都会及时处理。”病人的手指微微收紧,
似乎从她的语气中汲取了一丝力量。手术灯亮起,廖鑫退到一旁,
透过观察窗注视着手术台上的每一个动作。她知道,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
她不仅要确保器械供应无误,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而这一切,
都建立在她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之上。手术室外的世界依旧喧嚣,但在这里,时间仿佛被压缩,
每一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3林树的手术台上午九点,林树站在手术室的洗手池前,
双手在流动的水下缓缓搓洗,指尖感受着消毒液的刺痛。他凝视着水流冲刷过指缝,
心中默念着无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水声渐歇,他伸手接过护士递来的无菌毛巾,仔细擦干,
随即戴上手套,动作精准而沉稳。他深吸一口气,推开手术室的门,
走向那张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手术台。今天的手术是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患者是一名五十岁的女性,因反复胆囊炎入院。虽然这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但林树从不因此掉以轻心。他站在主刀位,
目光扫过手术团队——麻醉师正在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器械护士已将腹腔镜设备调试完毕,
巡回护士则确认了术中所需的所有耗材。一切就绪,他微微点头,示意可以开始。
“开始麻醉。”麻醉师低声宣布,监护仪上的数字在短暂波动后趋于平稳。林树戴上头灯,
调整光源角度,随即拿起手术刀,在患者腹部划下第一道切口。刀锋划过皮肤,
几乎没有阻力,血液渗出的瞬间,他迅速用纱布按压止血,动作干净利落。接着,
他插入气腹针,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使腹壁微微隆起,为腹腔镜的进入创造操作空间。
镜头缓缓推进,
高清显示屏上立刻呈现出腹腔内部的景象——淡粉色的腹膜、盘绕的肠管、深色的肝脏边缘。
林树调整视角,寻找胆囊的位置。胆囊因长期炎症已明显肿大,表面覆盖着粘连的网膜组织,
这增加了分离的难度。他拿起电钩,小心翼翼地切割粘连带,每一下都精准控制力度,
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和器官。“吸引器。”他低声示意,器械护士立刻将吸引管递到他手中。
他轻轻吸走渗出的血液和组织液,保持视野清晰。手术进行到关键阶段,
他需要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用钛夹将其夹闭。这是最危险的一步,一旦误伤胆总管,
可能导致严重的胆漏,甚至需要二次手术修复。林树屏住呼吸,指尖微颤,但眼神依旧专注。
他用分离钳轻轻拨开周围的组织,终于清晰地暴露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他示意助手固定牵拉钩,保持张力,随即拿起钛夹钳,将第一枚钛夹稳稳夹在胆囊管近端。
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每一枚夹子的闭合都伴随着轻微的“咔哒”声,
在寂静的手术室里格外清晰。“确认夹闭完全。”他低声说。麻醉师点头,
通过超声设备再次确认无误。林树这才继续下一步,用电刀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随后开始剥离胆囊床。这一步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胆囊与肝脏的连接处布满细小血管,
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出血。他采用“蚕食法”,一点一点地分离组织,
确保每一处创面都彻底止血。手术进行到一半时,监护仪突然发出一声短促的警报。
林树眼角一瞥,发现患者的心率略有下降。他没有慌乱,而是迅速评估情况:“血压怎么样?
”“收缩压105,还在正常范围。”麻醉师冷静回应。“继续观察,准备阿托品。
”林树沉声道。他知道,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可能对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尤其是对中老年患者而言,心率波动并不罕见。他放慢操作节奏,减少对腹腔的牵拉,
同时密切注视监护数据。片刻后,心率逐渐回升,警报解除。他轻轻呼出一口气,
继续完成最后的剥离。胆囊终于完全游离,他用取物袋将其装好,通过腹部切口取出。
确认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他仔细冲洗腹腔,检查无误后开始缝合切口。
三处小切口逐一关闭,每一针都精准而均匀,确保术后愈合良好。“手术结束。
”林树直起腰,摘下头灯,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看了一眼时钟——手术历时一小时四十三分钟,比预计时间稍长,但过程顺利。
他转向麻醉师:“可以开始苏醒。”患者被缓缓推往复苏室,林树脱下手术服,走出手术室。
走廊的灯光依旧明亮,但他感到一阵疲惫袭来。这台看似普通的手术,
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安危,而他,又一次在刀尖上完成了生命的守护。
4廖鑫的抉择下午两点,手术部的节奏稍显缓和,但廖鑫并未松懈。
她刚结束一台甲状腺手术的器械核对,正准备前往护士站整理记录,
对讲机突然响起:“廖主任,急诊科送来一名车祸伤者,预计二十分钟后进3号手术间,
需要紧急开腹探查,创伤外科团队已准备就绪。”她眉头一紧,
迅速在脑海中调出3号间的使用情况。原本,
3号间在两小时后要进行一台计划内的髋关节置换术,主刀医生是副院长亲自带队,
手术团队早已就位,耗材也已准备妥当。若让急诊患者优先,意味着必须临时调整排班,
协调人员和器械,甚至可能影响后续手术的安排。她快步走向3号手术间,
确认当前手术已顺利结束,随即联系创伤外科的陈医生:“患者情况怎么样?
”“多发性肋骨骨折,脾破裂,腹腔内出血严重,血压持续下降,必须马上手术。
”陈医生的语气急促而坚定。廖鑫没有犹豫。
她立刻通过对讲机通知麻醉科:“3号间改为急诊手术,原定的髋关节置换术推迟,
通知所有相关人员。”接着,她转向器械准备区,
械包——大号止血钳、吸引器、腹腔拉钩、缝合线……每一项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完毕。
就在这时,副院长的秘书匆匆赶来:“廖主任,王院长问髋关节置换术的情况,
这台手术很重要,患者是外地专程过来的,家属情绪很不稳定。”廖鑫深吸一口气,
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患者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现在让出3号间,
是为了抢救一位正在失血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推迟,但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不能等。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会亲自向王院长解释,并协调其他手术间,尽量减少影响。
”秘书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离开。廖鑫知道,这样的决定总会引来争议,
尤其是在资源紧张的医院里,每一台手术都牵涉着医生的时间、患者的家庭期盼,
甚至医院的声誉。但她更清楚,在手术部,真正的优先级从来不是排班表上的顺序,
而是生命的紧急程度。她走进3号手术间,亲自检查麻醉机和监护设备,确保万无一失。
五分钟后,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患者被迅速推入手术室。那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性,
脸色惨白,呼吸微弱,腹部因内出血而明显膨隆。麻醉师立即开始诱导麻醉,
林树也闻讯赶来,协助创伤外科团队参与抢救。廖鑫站在一旁,目光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