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女王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林素华忧心忡忡:“没有丝线,别说《千里江山图》了,连普通的订单都无法完成。”

苏念卿沉默片刻,然后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既然如此,我们就自己掌控供应链。”

她当即订了前往浙江和江苏的机票,那里是中国最好的丝绸和丝线产地。凭着在国际广告界积累的人脉和对品质的精准把握,她很快找到了新的供应商,甚至直接与两家历史悠久的手工作坊达成了独家合作协议。

“陈金山以为切断本地供应就能困住我们,”回程的飞机上,她对同行的秀英姨说,“但他不知道,在现代商业中,地域早已不是限制。”

更让她惊喜的是,在江苏的一家老作坊里,她发现了一种几乎失传的传统植物染色技艺。这种技艺染出的丝线色彩温润雅致,且经久不褪,正是高端绣品所需要的。

她当即与那家作坊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并邀请其老师傅到清水镇指导绣娘们如何使用这些特殊染制的丝线。

“危机也是转机。”回到镇上后,她对母亲说,“如果不是陈金山逼我们一把,我们还找不到这么优质的丝线供应商。”

—---

原材料危机解决后,苏念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上海画廊展览的筹备中。

她亲自监督《千里江山图》的绣制进度,与绣娘们讨论每一个细节的呈现方式。同时,她开始策划展览的开幕活动,邀请媒体、收藏家和文化界人士。

然而,就在展览前两周,陈金山使出了最狠毒的一招。

那天清晨,苏念卿刚起床就接到张昊的紧急电话:“念卿,出事了!网上突然出现大量攻击清水绣的帖子!”

她连忙打开电脑,只见各大社交平台和论坛上,涌现出许多所谓的“爆料帖”,内容惊人地一致:

“揭秘‘锦绣归乡’:传统手艺还是商业骗局?”“天价刺绣背后的真相:机器绣制+手工修饰=纯手工?”“清水绣传承人林素华早已不再亲手刺绣,作品皆由学徒代笔!”“《千里江山图》实为模仿之作,毫无创新价值!”

这些帖子还配有一些模糊的照片和所谓的“内部人士”证词,看起来煞有介事。更糟糕的是,几个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账号也转发了这些内容,舆论正在迅速发酵。

“一定是陈金山搞的鬼!”秀英姨气得浑身发抖,“太恶毒了!”

林素华看着那些指控她不再亲手刺绣的帖子,脸色苍白,双手微微颤抖:“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胡说...”

苏念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多年的危机公关经验告诉她,面对这种情况,情绪化的回应只会适得其反。

“妈,秀英姨,别慌。”她深吸一口气,“这是陈金山的垂死挣扎,说明他已经无计可施了。”

她当即召集所有人到工作间,开门见山地说:“大家应该已经看到网上的那些谣言了。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绣娘们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最好的机会?”桂香婶疑惑地问。

“对。”苏念卿点头,“他们质疑我们的技艺,我们就展示我们的技艺;他们质疑我们的诚意,我们就展示我们的诚意。”

她转向张昊帮她建立的拍摄团队——这是她早就为记录《千里江山图》创作过程而请来的。

“从今天起,我们要全程记录《千里江山图》的最后完成阶段,以及每一位绣娘的日常工作。”她对摄影师说,“我们要用最真实、最直接的影像,回击所有的质疑。”

然后她看向母亲:“妈,您愿意在镜头前展示您的刺绣过程吗?特别是曾祖母传下来的那种双面异色绣。”

林素华犹豫了一下,然后坚定地点头:“为了清水绣,我愿意。”

“秀英姨,请您联系镇上的老居民和曾经收藏过清水绣的人家,请他们出面为我们证明。”

“桂香婶,请您和参与《千里江山图》的绣娘们做好准备,我们可能会有些访客。”

分配完任务,她坐下来,开始亲自撰写回应声明。她没有选择强硬辩解,而是以“一封来自清水绣传承人的信”的形式,温和而坚定地陈述事实,邀请所有质疑者亲临作坊,见证真正的清水绣工艺。

“我们不怕被看,因为我们无可隐藏。”她在信的结尾写道,“真正的技艺经得起任何审视,真正的心血不会被谎言掩盖。”

这封信和她策划的“开放日”活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后,很快引起了新一轮关注。许多人被这种开放、坦诚的态度打动,表示愿意亲自到清水镇一看究竟。

—---

开放日定在周末。令所有人惊讶的是,当天竟有上百人来到清水镇,包括媒体记者、艺术爱好者、怀疑者和纯粹好奇的游客。

苏念卿将参观者分成小组,由绣娘们带领参观作坊的每一个角落。在工作间里,林素华当着众人的面展示了她精湛的双面异色绣技艺——在一块薄如蝉翼的丝绸上,正面绣出红色的牡丹,背面却呈现出蓝色的芙蓉,让围观者惊叹不已。

《千里江山图》前围了最多的人。四位绣娘正专心致志地工作,针起针落,丝线穿梭,壮丽山河在绣布上一点点呈现。那精细的针法、繁复的层次和磅礴的气势,让所有质疑这是“机器绣制”的人闭上了嘴。

更让人动容的是,镇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自发前来,向大家讲述林家三代人守护清水绣的历史。还有几位从邻市赶来的收藏家,展示他们珍藏多年的清水绣作品,证明其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

当天晚上,舆论风向彻底逆转。那些曾经转发过质疑帖的自媒体纷纷发文致歉,并大力赞扬清水绣的技艺和价值。社交媒体上,“真正的匠心”、“致敬传承”成为热门话题。

“我们赢了!”当晚,秀英姨激动地抱着苏念卿,“念卿,你太厉害了!”

苏念卿微笑着,但眼神依然冷静:“这只是第一场战役,秀英姨。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

清水绣的声誉危机反而成了最好的宣传。上海画廊的展览尚未开始,就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预约参观的人数远远超出预期,画廊老板不得不延长展期。

与此同时,苏念卿接到杨琳从巴黎打来的电话:“念卿,那几位设计师决定联合下单,订购二十件清水绣精品作为下一季高定系列的装饰。他们愿意支付每件五万到十万元不等的价格!”

这个消息让整个作坊沸腾了。二十件作品,意味着近百万元的订单,这不仅能彻底解决作坊的财务危机,还能为绣娘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但是时间很紧,三个月内必须交货。”杨琳补充道。

苏念卿看向母亲和绣娘们,从她们眼中看到了坚定和信心。

“没问题,我们保证按时完成。”

接下来的日子,作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期。《千里江山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国际订单也开始分配**。苏念卿引入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合理安排每位绣娘的工作量和进度,确保质量和效率。

令她欣慰的是,几位年轻女孩主动来到作坊,表示想学习刺绣。

“我们看到报道,觉得清水绣太美了。”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羞涩地说,“我们想学。”

林素华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来,她一直担心清水绣后继无人,如今终于看到了希望。

苏念卿当即决定开设免费的刺绣培训班,由母亲和几位老绣娘亲自教学。

“传承不只是守住老手艺,更是吸引新血液。”她对母亲说。

—---

上海画廊的展览开幕前一天,苏念卿和母亲带着完成的《千里江山图》和部分国际订单作品提前抵达上海。

布展工作持续到深夜。当《千里江山图》最终悬挂在展厅主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十米长卷上,青山绿水,云雾缭绕,舟船行人,栩栩如生。丝线的光泽在专业灯光下流动,整幅作品仿佛有生命在呼吸。

“太震撼了。”画廊老板喃喃道,“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刺绣作品,没有之一。”

开幕当天,展厅人头攒动。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媒体记者和文化爱好者济济一堂,对清水绣作品赞不绝口。那幅《千里江山图》更是成为全场焦点,不断有人询价。

一位知名收藏家当场出价二百万元求购《千里江山图》,被苏念卿婉言谢绝。

“这幅作品是非卖品。”她解释道,“它将作为清水绣的镇馆之宝,在未来的‘锦绣归乡’非遗馆中永久展示。”

展览第二天,苏念卿接到了奥美大中华区总裁的电话。

“念卿,我看了关于你和清水绣的报道,非常感动。”总裁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公司经过讨论,决定为你保留创意总监的职位,你可以无限期休假处理家事,随时欢迎回来。”

这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承诺,如今听在耳中,却有了不同的感受。

“谢谢您,但我已经做出了选择。”她平静地回答,“清水绣需要我,故乡需要我。我会留在清水镇,继续我母亲和外婆的事业。”

挂断电话,她走到展厅窗前,望着上海的高楼大厦。这个她奋斗了十年的城市,如今看来既熟悉又陌生。

“决定了吗?”林素华走到她身边,轻声问。

苏念卿点点头,挽住母亲的手臂:“妈,我从来没有这么确定过。在广告行业,我帮别人讲述品牌故事;而在故乡,我书写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她转头看向展厅里那些驻足在绣品前、眼中满是惊叹的观众,微微一笑:

“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

展览大获成功,订单纷至沓来。当苏念卿和母亲带着喜悦和疲惫回到清水镇时,惊讶地发现镇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几家曾经迫于陈金山压力拒绝与清水绣合作的店铺,现在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代售绣品。镇上的年轻人也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这门古老手艺,刺绣培训班的报名人数不断增加。

最让人意外的是,陈金山亲自登门拜访,态度与从前判若两人。

“林师傅,念卿,我是来道歉的。”他站在院子里,神情尴尬但诚恳,“那些网上的谣言...是我一时糊涂。请你们原谅。”

苏念卿平静地看着他:“陈叔叔,竞争可以有,但应该是正当的。”

“是是是,你说得对。”陈金山连连点头,“我这次来,除了道歉,还有一个合作提议。”

他拿出一份新的合同:“我想投资‘锦绣归乡’品牌,不是收购,是参股。我可以提供销售渠道和生产场地,帮助你们扩大规模,但品牌和技艺仍然由你们完全掌控。”

苏念卿和母亲对视一眼,然后接过合同:“我们会认真考虑的。”

陈金山离开后,林素华疑惑地问:“卿卿,你真的考虑和他合作?”

“为什么不呢?”苏念卿微笑,“他已经认识到清水绣的真正价值,而他的渠道和资源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快发展。重要的是,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她望向院子里那棵老槐树,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位绣娘正坐在树下刺绣,有说有笑,那是她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画面。

“妈,您知道吗?我曾经以为成功是站在更高的地方,看更远的风景。”她轻声说,“现在我才明白,成功是回到最初的地方,让它变成最好的样子。”

林素华握住女儿的手,眼中满是欣慰。

作坊里,《千里江山图》的复制工作已经开始——应多家美术馆的请求,清水绣将**三幅稍小尺寸的《千里江山图》用于巡回展览。而国际订单的绣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秀英姨兴冲冲地拿来一封信:“念卿,你的信!从法国寄来的!”

苏念卿拆开一看,是那位欧洲设计师的亲笔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清水绣的赞美,还邀请她和林素华参加明年巴黎的高定发布会,并希望在发布会上举行一个小型的清水绣展览。

“妈,我们要去巴黎了。”她将信递给母亲,眼中闪烁着泪光。

林素华接过信,虽然看不懂法文,但明白其中的意义。她轻轻抚摸着信纸,就像抚摸一件珍贵的绣品。

傍晚,苏念卿独自一人登上镇后的山坡,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清水镇。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老街的青瓦屋顶连绵成片,远处的新区楼房林立。

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她曾经迫不及待地逃离,如今却心甘情愿地回归。

手机响起,是上海总部人力资源部发来的正式邮件,确认接受她的辞职申请,并祝愿她在新领域取得成功。

她没有回复,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夜幕一点点降临,灯火一点点亮起。

山风吹起她的短发,带来田野的气息。她想起曾祖母在战乱中坚守手艺的坚韧,外婆将绣品作为国礼的荣光,母亲五十年如一日的执着。

如今,这根接力棒传到了她的手中。

从国际广告总监到非遗传承人,从上海到清水镇,她走过的是一条出人意料的路。但此刻,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确定——

她的战场不再是会议室和提案现场,而是这个小镇,这个作坊。

她的任务不再是提升品牌价值,而是守护无价之宝。

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