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臣麒麟:徐敬业与大唐悬案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第1-5回)第一回:勋贵之后袭爵英国公少年得志镇眉州长安太极宫的宣政殿里,

三十岁的徐敬业跪在金砖地上,听着内侍尖细的嗓音念出圣旨,耳朵里嗡嗡响,

只有“袭爵英国公”五个字格外清晰。他爹徐震死得早,

打小他就跟着祖父李勣——哦,也就是民间说的徐茂公——混军营。

那时候祖父还没被李世民赐姓李,总穿着一身玄甲,手把手教他拉弓。有回他箭没射中靶心,

祖父没骂他,只指着天上的云说:“打仗跟看云一样,得懂风向,懂时机,

不然箭射出去也是白搭。”现在他跪在这宫殿里,满脑子都是祖父当年的样子,

还有殿外那些勋贵子弟的眼神——有羡慕,有嫉妒,更多的是等着看他笑话的。毕竟,

这英国公的爵位不是白拿的。

他祖父李勣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平突厥、灭高句丽,

一辈子没打过几场败仗。到了他这辈,大唐早就不是打天下的时候了,要想守住这爵位,

得有点真本事才行。圣旨念完,他磕了三个头,起身时腰杆挺得笔直。走出宣政殿,

阳光晃得他眼睛疼,身后传来窃窃私语:“徐敬业也就占了祖父的光,真要做事,未必行。

”他没回头,心里憋着一股劲——等着吧,我徐敬业不是靠祖宗吃饭的。没过多久,

他就被派去了眉州当刺史。眉州这地方不太平,南边有群蛮人总闹事,前任刺史派兵去打,

越打越乱。徐敬业到任那天,眉州城门口冷冷清清,只有几个老吏来接,

脸上都带着愁容:“刺史大人,那些蛮人占了山,官府的人一靠近就射箭,您可得想个法子。

”徐敬业没急着派兵,先找了几个当地老人聊天。老人说:“蛮人也不是想反,

就是去年大旱,官府没放粮,他们没活路才闹的。而且他们敬徐茂公,

说当年徐茂公征南方的时候,没害过一个老百姓。”听到“徐茂公”三个字,

徐敬业心里有了主意。第二天一早,他没带一兵一卒,就骑了匹马,揣着一份招安文书,

往蛮营去了。蛮营外的哨兵看到他一个人来,都傻了,举着刀喊:“你是谁?

再过来就放箭了!”徐敬业勒住马,声音洪亮:“我是英国公徐敬业,我祖父是李勣。

我来不是打仗的,是给你们送活路的。”哨兵进去通报,没一会儿,

一群蛮人簇拥着一个头领出来。头领上下打量徐敬业,说:“你真是徐茂公的孙子?

徐茂公当年说过,不欺我等蛮人,你能做到吗?”徐敬业从怀里掏出招安文书,

递过去:“官府给你们分粮,分地,只要你们不闹事,咱们就是一家人。我徐敬业说话算话,

要是骗你们,你们就砍了我的头。”头领看了文书,

又看了看徐敬业的眼神——那眼神里没有傲慢,只有真诚。他突然跪了下来,

身后的蛮人也跟着跪了一片:“我们信徐将军!”就这么着,徐敬业单骑入蛮营,

没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眉州的乱子。消息传回长安,有人夸他有祖父之风,

也有人说他运气好。徐敬业没管这些,只是偶尔在夜里,看着天上的星星,

想起祖父说的“懂时机”——他觉得,这次他选对了时机。不过他也听说,

民间现在把祖父传得神乎其神。有说书人说,徐茂公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当年打高句丽的时候,算准了会下大雨,提前挖了排水沟,才打了胜仗;还有人说,

徐茂公能算出人的祸福,谁家有难,他提前就会提醒。徐敬业听了哭笑不得,祖父确实厉害,

但哪有那么神?不过他也没辟谣——有时候,祖宗的“传说”,也是一种力量。

第二回:武则天废帝临朝称制徐敬业贬官途陷迷茫徐敬业在眉州待了三年,

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正琢磨着能不能调回长安,给朝廷多做点事,

就听到了一个炸天的消息——中宗李显被废了。这事说起来有点荒唐。

中宗刚即位没几个月,就想给老丈人韦玄贞封个侍中。侍中是宰相级别的官,

大臣裴炎不同意,说韦玄贞没功劳,不能封这么大的官。中宗也是年轻气盛,

一着急就说了句:“我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何况一个侍中!

”这话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武则天当场就火了。她本来就觉得中宗太软弱,镇不住场子,

现在还说出这种没脑子的话,正好有了废帝的理由。没过几天,武则天就召集百官,

在乾元殿里,让羽林卫把中宗架了下来,当场宣布废他为庐陵王,贬到房州去。

徐敬业是在眉州的官署里听到这个消息的,当时他正在看公文,

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大片。他不敢相信——那可是皇帝啊,

说废就废了?而且是被太后废的!他想起小时候,祖父带他见过太宗李世民,

太宗皇帝坐在龙椅上,眼神威严,一句话就能让满朝文武安静。那时候他觉得,

李唐的江山就像泰山一样稳,可现在看来,这江山好像成了武则天手里的玩物。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他自己也出事了。因为他之前在眉州的时候,

弹劾过武则天的一个亲信——那个亲信在地方上贪赃枉法,徐敬业没给面子,

直接上书告了状。现在武则天掌权,那个亲信回来告状,说徐敬业“心怀不满,

对太后不敬”。武则天正想收拾那些不跟自己一条心的勋贵后代,徐敬业撞在了枪口上。

一道圣旨下来,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从刺史贬为司马,官降了好几级,而且柳州那地方,

远在南方,又偏又穷。徐敬业接到圣旨的时候,心里凉了半截。他不是心疼官位,

是心疼自己的抱负——他本来想像祖父一样,为李唐王朝建功立业,可现在,

连长安都回不去了。他收拾行李的时候,看着祖父留下的一把佩刀,

那是当年太宗皇帝赐给祖父的。他摸了摸刀鞘,心里满是迷茫:难道李唐的江山,

真的要变天了?武则天到底想干什么?她一个太后,难道想把李家的天下,变成武家的?

路上,他走了一个多月。看到沿途的百姓,有的还不知道皇帝被废了,

依旧在说“当今圣上英明”;有的知道了,却不敢议论,只是偷偷叹气。

徐敬业心里更不是滋味——他想起祖父当年跟着太宗打天下,

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现在,连皇帝都自身难保,百姓的好日子还能长久吗?

有天晚上,他住在一个小客栈里,听到隔壁有人在聊武则天。

一个人说:“太后现在权力大得很,听说连宰相都得听她的。

”另一个人赶紧捂住他的嘴:“别乱说,小心被人听见,抓去坐牢!”徐敬业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突然明白,自己被贬,不是因为那个亲信告状,是因为他姓徐,

是李勣的孙子,是李唐的勋贵——武则天要的是听话的人,不是忠于李唐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到了柳州之后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李唐的未来在哪里。他只觉得,眼前的路,

又黑又长,看不到头。第三回:扬州城群雄聚义天涯客同病相怜柳州司马的日子,

徐敬业过了没半年就过不下去了。不是因为穷,是因为憋得慌。他在柳州没什么实权,

每天就是处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看着武则天在长安一步步揽权,心里急得像火烧,

却什么也做不了。就在他快憋出病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朋友的信。朋友叫唐之奇,

以前也是个官,因为得罪了武氏集团,被贬到了扬州。唐之奇在信里说:“扬州是江淮重镇,

有很多不满武氏的人,你来这里,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徐敬业一看信,眼睛一下子亮了。

他当天就写了辞呈,没等朝廷批复,就带着几个亲信,往扬州赶。到了扬州,

唐之奇亲自到码头接他。两人一见面,唐之奇就拉着他的手说:“敬业,你可来了!再不来,

我都快憋死了!”徐敬业笑着说:“我也是,在柳州待着,比坐牢还难受。

”唐之奇把他带到一家酒馆,找了个包间。刚坐下,唐之奇就喊:“店家,上最好的酒,

最好的菜!”然后压低声音说:“我还约了个人,你肯定认识。”没一会儿,门被推开,

走进来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人,身材瘦高,眼神里带着一股愤激之气。徐敬业一看,

乐了:“这不是骆宾王吗?你怎么也在扬州?”骆宾王是有名的诗人,

徐敬业以前在长安见过几次。骆宾王拱了拱手,坐下来说:“别提了,我因为写了首诗,

被人说讽刺太后,贬到这里当临海丞。那破官我也不想干了,辞了职,就在扬州待着。

”三个人都是被贬的官,又都不满武则天,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酒过三巡,

骆宾王喝得脸红脖子粗,拍着桌子骂:“武则天一个妇人,居然敢废帝临朝,

简直是颠倒乾坤!咱们这些李唐的臣子,能眼睁睁看着她把李家的天下抢走吗?

”唐之奇也跟着说:“就是!现在朝廷里,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都是些趋炎附势的小人。

咱们要是不站出来,以后就没机会了。”徐敬业没说话,端着酒杯,看着窗外。

扬州城很热闹,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不断。可他知道,这热闹的背后,

是暗流涌动——很多人都对武则天不满,只是不敢说出来。他放下酒杯,

看着骆宾王和唐之奇:“你们想怎么办?光靠骂是没用的。”唐之奇说:“我们想举事,

反对武则天,扶助中宗复位。可是缺个领头的人。你是英国公之后,祖父是凌烟阁功臣,

威望高,只有你能当这个头。”骆宾王也说:“敬业,你要是领头,我第一个跟着你!

我虽然是个文人,但也能写点东西,帮你号召天下。”徐敬业心里一动。

他早就想做点什么了,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现在有唐之奇、骆宾王这样的人支持,

还有扬州这么多不满武氏的人,或许真的能成。他看着两人,郑重地说:“好,**!

不过这事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咱们都得掉脑袋。你们想好了?

”唐之奇和骆宾王异口同声地说:“想好了!与其看着武氏篡权,不如拼一把,就算死,

也死得像个爷们!”那天晚上,三个人在酒馆里聊到半夜,商量着举事的细节。

骆宾王说:“举事得有个由头,得写一篇檄文,把武则天的罪状说清楚,

让天下人都知道咱们是正义的。这檄文,我来写!”徐敬业拍了拍他的肩膀:“好!

我相信你的笔,比刀子还厉害。”骆宾王笑了:“你等着,

我一定写出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檄文,让武则天看了,也得吓一跳!”那天晚上的扬州,

月亮很亮。徐敬业走出酒馆,看着天上的月亮,心里不再迷茫——他知道,

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虽然危险,但却是对的。

第四回:假借勤王密谋起事诈诱御史先杀扬长决定举事之后,

徐敬业和唐之奇、骆宾王就开始秘密筹划。首先得解决人手问题——他们手里没兵,

光靠几个文人墨客和不满的百姓,肯定打不过朝廷的军队。唐之奇说:“扬州有个监狱,

里面关了不少囚犯,还有一些工匠,这些人要么是走投无路,要么是有力气没处使,

咱们可以把他们放出来,编练成军。”徐敬业点头:“这个主意好。

不过得有个理由放他们出来,还得有个人来管他们。”就在这时,有人报告说,

监察御史薛璋要来扬州巡查。薛璋是唐之奇的老朋友,也不满武则天,

之前就跟唐之奇聊过对武氏的不满。唐之奇眼睛一亮:“薛璋来了,这事就好办了!

薛璋是御史,有监察地方的权力,咱们可以让他帮忙,把囚犯和工匠编练成军。

”徐敬业说:“好,咱们先见见薛璋,跟他说说咱们的计划。”薛璋到了扬州,

唐之奇把他接到徐敬业的住处。徐敬业把举事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说了,薛璋听了,

没犹豫就答应了:“我早就看不惯武则天了,能跟着你们一起干,是我的荣幸。

”有了薛璋的帮忙,事情就顺利多了。薛璋假称朝廷有令,要在扬州招募士兵,

防备南方的蛮人,然后以御史的名义,把监狱里的囚犯放了出来,又召集了城里的工匠,

说只要参军,就给粮给钱,还能免掉以前的罪。没几天,就召集了几千人。

可还有个问题——扬州长史陈敬之是武则天的人,对武氏忠心耿耿,

要是让他知道了举事的计划,肯定会上报朝廷,到时候就全完了。

徐敬业说:“陈敬之必须除掉,不然咱们的计划迟早会暴露。”薛璋说:“我有个办法。

我假装是来巡查吏治的,找个理由把陈敬之叫到御史府,然后说他贪赃枉法,

把他抓起来杀了。”徐敬业点头:“就这么办。不过要做得干净利落,不能让人怀疑。

”第二天,薛璋派人去请陈敬之,说有重要的事情要跟他商量。陈敬之不知道是计,

高高兴兴地来了御史府。刚走进客厅,就被埋伏好的人抓了起来。薛璋坐在堂上,

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罪证”,说:“陈敬之,你在扬州贪赃枉法,欺压百姓,

证据确凿,今天我就替朝廷除了你!”陈敬之又惊又怒,大喊:“我没有!你们这是诬陷!

我要上报太后!”薛璋没跟他废话,挥了挥手,手下人就把陈敬之拉了出去,一刀砍了头。

杀了陈敬之之后,徐敬业立刻让人贴出告示,说陈敬之贪赃枉法,已经被御史薛璋处死,

现在朝廷任命他为扬州司马,负责招募士兵,保卫扬州。百姓们本来就对陈敬之不满,

听说他被杀了,都拍手称快。徐敬业又开了府库,把粮食和钱财分给百姓和士兵,

百姓们更高兴了,纷纷说:“徐司马是个好官,咱们跟着他干!”没几天,

徐敬业就召集了一万多人。他把这些人编练成军,分为左、右两营,任命唐之奇为长史,

骆宾王为记室,薛璋为司马,开始训练士兵。有一天,徐敬业巡查军营,

看到士兵们在操场上训练,虽然动作还不整齐,但每个人都很认真。他走到一个士兵面前,

问:“你为什么来参军?”士兵说:“我以前是个囚犯,徐司马把我放了,还给我粮吃。

我要是不跟着徐司马干,就又要饿肚子了。而且我也听说,武则天不是好人,

徐司马是为了李唐,我愿意跟着徐司马,保卫李唐的江山。”徐敬业拍了拍他的肩膀,

心里很感慨。这些人虽然出身低微,但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他知道,只要自己真心对他们,

他们就会跟着自己拼命。不过他也明白,现在只是开始。武则天在长安有几十万大军,

一旦知道他们举事,肯定会派大军来镇压。他们现在的这点兵力,还不够朝廷大军塞牙缝的。

他站在军营的高台上,看着远方的天空,心里默念:“祖父,您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我们,

保佑李唐的江山。”第五回:骆宾王笔走龙蛇讨武檄惊震天下举事的日子越来越近,

骆宾王的檄文也写得差不多了。那天晚上,骆宾王把写好的檄文拿给徐敬业和唐之奇看。

徐敬业接过檄文,就着灯烛的光,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檄文的开头就写:“伪临朝武氏者,

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一句话就把武则天的出身和品性点了出来,徐敬业越读越激动,

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时候,他忍不住拍了桌子:“写得好!这句话,

说出了天下人的心声!”唐之奇也凑过来看,看完之后,激动地说:“宾王,你这篇檄文,

比千军万马还厉害!只要这篇檄文传出去,天下的义士肯定会响应咱们!

”骆宾王笑着说:“我写这篇檄文的时候,可是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

我就是要让武则天知道,天下还有人敢反对她,还有人记得李唐的恩情!”第二天一早,

徐敬业就让人把檄文抄了几百份,贴在扬州城的大街小巷,还派人把檄文送到周边的州县。

百姓们看到檄文,都围过来看,有人念,有人听,听到激动的地方,纷纷拍手叫好。

有个老人看完檄文,抹着眼泪说:“说得对!武则天就是个妖后,她废了皇帝,害了忠臣,

早就该有人站出来反对她了!”没过几天,檄文就传到了长安。武则天正在宫里批阅奏折,

内侍把檄文递了上来,说:“太后,扬州有人造反,还写了这篇檄文,骂您呢。

”武则天接过檄文,一开始还很平静,可越读脸色越难看。读到“豺狼成性,近狎邪僻,

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的时候,她气得把檄文扔在地上,

大喊:“徐敬业这个逆贼!骆宾王这个狂徒!竟敢这么骂我!

”旁边的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生怕武则天迁怒到自己身上。可武则天没骂多久,

就捡起檄文,接着往下读。读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时候,

她突然停住了,皱着眉头问:“这篇檄文是谁写的?

”内侍说:“听说是一个叫骆宾王的文人写的。”武则天叹了口气,说:“这么有才华的人,

居然没被朝廷发现,让他跟着徐敬业造反,这是宰相的过错啊!

”大臣们都愣了——他们以为武则天会暴怒,会下令把骆宾王满门抄斩,

没想到她居然还夸骆宾王有才华。武则天接着说:“徐敬业虽然是逆贼,

但他能找到骆宾王这样的人才,也算有点本事。不过,他想造反,那是自不量力。

传我的命令,派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带三十万大军,去扬州平叛!

”李孝逸是李唐的宗室,虽然没打过什么大仗,但忠心耿耿。他接到命令后,立刻点齐兵马,

往扬州赶。而徐敬业这边,檄文传出去之后,响应的人越来越多。周边州县的一些官员,

不满武则天的,都带着兵来投靠徐敬业;还有一些百姓,听说徐敬业要反对武则天,

扶助中宗复位,也纷纷来参军。没几天,徐敬业的军队就从一万多人发展到了十万多人。

徐敬业站在扬州的城楼上,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士兵,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

武则天派了三十万大军来镇压,但他相信,只要天下的义士都响应他,

他一定能打败朝廷大军,把中宗接回长安,恢复李唐的江山。骆宾王走到他身边,

说:“敬业,檄文的效果比咱们想的还好。现在天下人都知道咱们了,咱们一定要加油,

不能让大家失望。”徐敬业点头:“放心吧,我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咱们这就准备,

等着李孝逸来,跟他好好打一场!”那天的扬州,阳光明媚,徐敬业的心里,也充满了阳光。

他觉得,胜利就在眼前,李唐的江山,很快就能恢复了。

:江淮烽火(第6-10回)第六回:倡义旗十日聚十万立假贤计安军心檄文一传开,

扬州就像开了锅。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来投奔徐敬业,有逃兵,有流民,

有不满武氏的小吏,甚至还有些以前跟着他祖父李勣打仗的老兵。

徐敬业在扬州城外搭了个招兵台,每天亲自在台上接待来人,登记造册,分配队伍。头一天,

来了一千多人;第二天,来了两千多;到了第五天,已经聚了五万多人。到第十天的时候,

清点人数,居然有十万之众!徐敬业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他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

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菜刀,有的甚至什么都没拿,就空着手来的。

他站在高台上,大声说:“兄弟们,姐妹们!武则天篡权夺位,废了咱们的皇帝,

害了咱们的忠臣!咱们今天聚在这里,就是为了打倒武则天,把中宗皇帝接回长安,

恢复李唐的江山!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成功!”底下的人听了,

都大声欢呼:“打倒武则天!恢复李唐!”声音震天动地,连扬州城里的人都能听到。

可高兴归高兴,徐敬业心里也有顾虑。这十万人虽然多,但大多是乌合之众,没经过训练,

武器也少得可怜。而且,很多人来参军,都是因为听说有粮吃,有饷拿,

要是哪天粮饷跟不上了,或者打了败仗,这些人很可能会一哄而散。更重要的是,

他们虽然打着“扶助中宗复位”的旗号,但中宗远在房州,被武则天派人看着,

根本没办法联系。没有一个真正的“李唐代表”在身边,

士兵们心里难免会犯嘀咕:咱们这么干,到底是不是真的为了李唐?

唐之奇看出了徐敬业的顾虑,私下里跟他说:“敬业,我有个主意。

咱们可以找一个长得像废太子李贤的人,让他冒充李贤,跟咱们一起举事。

李贤是高宗皇帝的儿子,以前当过太子,威望很高。有他在,

士兵们就会觉得咱们是真的在为李唐做事,军心也能稳定下来。”李贤是武则天的儿子,

以前因为反对武则天,被武则天废了太子之位,贬到巴州,后来听说被武则天派人杀了。

不过民间有传言说,李贤其实没死,只是逃了出去。徐敬业听了,

心里有点犹豫:“找个假的,要是被人发现了,怎么办?那不是自毁长城吗?

”唐之奇说:“现在这个时候,顾不得那么多了。只要能稳定军心,就算是假的,也得用。

而且,民间本来就有李贤没死的传言,咱们正好借这个传言,

让大家相信这个人就是真的李贤。”徐敬业想了想,觉得唐之奇说得有道理。

现在他们最缺的就是一个“精神支柱”,假李贤虽然是权宜之计,

但确实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他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你赶紧让人去查,

看看有没有长得像李贤的人。”唐之奇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流浪汉,姓裴,

因为长得像李贤,经常被人围观。唐之奇把他带到徐敬业面前,徐敬业一看,

还真像——眉眼之间,跟他以前见过的李贤有几分相似。

徐敬业让人给裴某换上太子的衣服,又教他怎么说话,怎么行礼。裴某本来就是个流浪汉,

突然有了这么好的待遇,自然是言听计从。第二天,徐敬业召集所有士兵,

在营地里搭了个台子,让裴某穿着太子的衣服,坐在台上。徐敬业走到台前,

大声说:“兄弟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废太子李贤殿下其实没死,他一直隐姓埋名,

就是为了等待时机,打倒武则天,恢复李唐的江山!今天,殿下特地来跟咱们一起举事!

”士兵们一听,都围了过来,看着台上的裴某。有人小声说:“真的是太子殿下吗?

看着有点像。”有人说:“肯定是!不然徐将军怎么会这么说!”裴某按照徐敬业教的,

站起来,对士兵们拱了拱手,说:“兄弟们,辛苦你们了!武则天是个妖后,

我一定会跟大家一起,打倒她,还天下一个太平!”士兵们听了,

都大声欢呼:“太子殿下万岁!李唐万岁!”徐敬业看着这一幕,心里松了口气。他知道,

这个假李贤虽然骗得了一时,但骗不了一世。可现在,他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他只希望,能尽快打几场胜仗,让士兵们看到希望,

就算以后假李贤的事情暴露了,大家也不会轻易散伙。当天晚上,

徐敬业让人给士兵们发了粮饷,还杀了几头猪,让大家吃肉喝酒。士兵们吃得高兴,

喝得尽兴,都说明天就要跟着徐将军去打仗,打倒武则天。徐敬业看着士兵们开心的样子,

心里却没那么轻松。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第七回:战和两派帐中争议南下北上策略分歧十万大军聚齐了,接下来该往哪里打,

成了徐敬业和手下将领们争论的焦点。这天,徐敬业在帅帐里召集将领们开会,

讨论进军路线。刚坐下,魏思温就站了起来。魏思温是个老将军,以前跟着李勣打过仗,

经验丰富,他对着徐敬业拱了拱手,说:“将军,依我看,咱们应该立刻北上,进攻洛阳!

洛阳是大唐的东都,也是政治中心之一。只要咱们打下洛阳,天下的义士肯定会纷纷响应,

武则天就算有再多的兵,也没办法跟咱们抗衡!”魏思温的话刚说完,

就有几个将领附和:“魏将军说得对!洛阳重要,打下洛阳,咱们就占了主动!

”徐敬业没说话,看向另一边的将领。

有个叫薛仲璋的将领(不是之前的御史薛璋)站了起来,说:“将军,我觉得不能北上。

洛阳是武则天的重镇,肯定派了很多兵把守。咱们的士兵虽然多,但大多是乌合之众,

没经过训练,要是去打洛阳,肯定打不下来。依我看,咱们应该南下,先取常州、润州。

这两个地方有粮有兵,而且防守薄弱,容易打下来。打下这两个地方,咱们就有了根据地,

再慢慢跟武则天抗衡。”薛仲璋的话也得到了一些将领的支持:“是啊,咱们兵虽多但不精,

不能跟朝廷硬拼。南下取常州润州,比较稳妥。”帅帐里一下子吵了起来,

支持北上的和支持南下的,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魏思温急了,

大声说:“你们懂什么!咱们举事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打倒武则天,恢复李唐的江山!

要是咱们只想着南下抢地盘,那跟那些割据势力有什么区别?天下人怎么看咱们?而且,

武则天肯定会派大军来镇压,咱们要是不尽快北上,等朝廷大军到了,咱们就会被包饺子,

到时候想跑都跑不了!”薛仲璋也不甘示弱:“魏将军,话不能这么说。什么恢复李唐,

得先保住自己再说!咱们现在连块根据地都没有,怎么跟朝廷大军抗衡?南下取常州润州,

有了粮有了兵,再北上也不迟!”徐敬业坐在帅帐中央,听着两边的争论,心里也很纠结。

他知道魏思温说得有道理——北上打洛阳,能占据政治主动,

号召天下;可他也知道薛仲璋说得没错——他们的军队确实战斗力不强,去打洛阳,

风险太大。他想起祖父以前跟他说过的话:“打仗不能只看眼前,也不能只看风险,

得看哪条路对全局最有利。

”他又想了想现在的情况:武则天派的李孝逸大军已经在往扬州赶了,

要是他们不尽快做出决定,等李孝逸来了,他们就会腹背受敌。他看向骆宾王,问:“宾王,

你是文人,你怎么看?”骆宾王想了想,说:“我觉得魏将军说得对。咱们举事,

靠的就是‘正义’二字。要是南下,就会让人觉得咱们是为了抢地盘,失去了正义的旗帜。

而且,洛阳是李唐的东都,打下洛阳,就能证明咱们是真的为了李唐,

天下的义士肯定会来投奔咱们。就算咱们的军队战斗力不强,但只要有天下人的支持,

就一定能打败朝廷大军。”魏思温一听,赶紧说:“你看,骆记室都这么说!将军,

咱们赶紧决定北上吧!”薛仲璋还想反驳,徐敬业抬手制止了他。徐敬业站了起来,

说:“大家不用争了。我决定了,咱们不北上,也不南下,先打润州!

”所有人都愣了——刚才还在争北上和南下,怎么突然又变成打润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