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系列之冰封纪元:机甲与星尘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第一章永不融化的夏天2047年的夏天,上海外滩的铜牛雕像被冻在半米厚的冰层里。

我踩着冰碴穿过南京东路时,军用防寒靴的测温仪显示-32℃。

三个月前这里还是42℃的**天,柏油路面能煎鸡蛋;现在沿街的玻璃幕墙全成了冰雕,

风一吹就往下掉棱子,像谁在天上撒碎玻璃。"凌云,北区电网又崩了。

"耳机里传来陈教授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第七代机甲的核反应堆必须在今晚启动,

否则低温会冻裂冷却管道。"我抬头看向陆家嘴的方向,那座曾经亚洲最高的写字楼,

现在只剩半截露在冰面以上,顶层的旋转餐厅像块被啃过的蛋糕。

三个月前那场"白风暴"过后,全球平均气温骤降56℃,赤道地区都飘起了雪,

而我们这些幸存者,把家安在了地下300米的"方舟基地"。"反应堆预热正常,

但冷却系统的超导材料出了问题。"我蹲在机甲的胸腔部位,手指拂过泛着蓝光的管道,

"液态氮循环速度只有设计值的67%,可能是低温导致的材料收缩。

"这台被命名为"惊蛰"的机甲,是人类最后的底牌。高18米,

躯干用钛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锻造,左臂装着等离子切割器,右臂是电磁炮,

背后的核聚变反应堆能输出300兆瓦能量——理论上能烧开一个西湖的水。

但现在它像头冻僵的钢铁巨兽,趴在基地的机库中央,关节处凝结的白霜厚得能当坐垫。

"材料收缩率符合预期。"陈教授的声音带着敲击键盘的哒哒声,

"钛合金在-196℃时会收缩0.3%,但超导电缆的临界温度是-269℃,

现在的环境温度还没到极限。问题可能出在......"他的话被一阵刺耳的警报声打断。

基地的红色警示灯开始疯狂闪烁,扩音器里传出AI的机械音:"检测到不明飞行物群,

数量约50个,正以12马赫的速度接近基地上空。"我猛地爬上机甲的驾驶舱,

视网膜显示器瞬间弹出雷达图像:50个光点像蝗虫似的扑过来,

在大气层里拖出长长的焰尾。它们的飞行轨迹完全违背空气动力学——时而骤停,

时而直角转向,就像在玩一场三维弹球。"是'冰锥'。"陈教授的声音发颤,

"上次在西伯利亚摧毁三号基地的就是这种东西,外壳温度低至-270℃,

能冻结一切电子设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全球气温会骤降。

这些外星飞行器不仅在攻击人类,还在改造地球环境——它们外壳散发的超低温,

正在把地球变成第二个月球。"惊蛰启动程序授权通过。"耳机里传来基地司令的声音,

"凌云,把它们打下来。"我按下启动按钮,核聚变反应堆发出低沉的轰鸣,

蓝色的能量流顺着管道蔓延到机甲全身。关节处的白霜迅速融化,

蒸汽在低温环境里凝结成白雾,让"惊蛰"看起来像头刚从远古冰川里苏醒的巨兽。

"反应堆功率50%,电磁炮充能完毕。""等离子切割器预热完成。"我拉动操纵杆,

"惊蛰"缓缓站直身体,胸腔的散热孔喷出的蒸汽在地面凝结成冰。透过驾驶舱的舷窗,

我看见那些"冰锥"已经突破云层,它们的形状像被拉长的钻石,表面覆盖着不规则的晶体,

在昏暗的天光下闪着冷光。"第一波攻击距离30公里。"我瞄准最前面的三个光点,

按下电磁炮发射键。橙红色的光束划破天空,瞬间击中目标。没有爆炸,

那些"冰锥"被光束击中的地方开始融化,化作漫天冰晶,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有效!

"陈教授的声音带着兴奋,"它们的外壳不耐高温!"但更多的"冰锥"已经冲了过来,

它们在空中散开,像一张巨大的网,朝着基地罩下来。**控"惊蛰"左臂的等离子切割器,

划出一道环形的火焰屏障。那些撞上火焰的"冰锥"纷纷解体,但仍有漏网之鱼突破防线,

砸在基地的防护罩上,发出刺耳的嘶嘶声——防护罩的能量读数开始快速下降。

"防护罩快撑不住了!"我突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冰锥"在飞行时,

尾部总会拖着一缕极细的白雾,在空气中留下淡淡的轨迹。而这些轨迹的方向,

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北极。"它们在往北极集结。"我对陈教授喊道,

"那里一定有它们的母船!"就在这时,最大的一个"冰锥"突然改变方向,

直冲向"惊蛰"。它的体积是其他个体的三倍,表面的晶体排列成规则的六边形,

像一块巨大的冰糖。"那是指挥舰!"陈教授尖叫,"它的能量场是其他个体的10倍!

"我拉动操纵杆,"惊蛰"猛地向后仰,同时启动背后的推进器,堪堪躲过"冰锥"的撞击。

它擦着机甲的肩部飞过,外壳的低温瞬间在"惊蛰"的装甲上凝结出一层白霜,

传感器发出刺耳的警报——肩部的电磁炮被冻住了。"左臂等离子切割器最大功率!

"我调转机甲的方向,迎着"冰锥"冲过去。切割器喷出的火焰像一把巨大的刀,

精准地劈在"冰锥"的中部。这一次,它没有解体,而是从中间裂开,

露出里面闪烁着蓝光的核心。"那是它的能量源!"我按下另一个按钮,

"惊蛰"右臂弹出一根合金长矛,矛头带着电流。**控机甲将长矛掷出,

精准地刺入"冰锥"的核心。蓝光瞬间熄灭,"冰锥"的外壳开始崩溃,

化作无数碎片坠入地面。其他的"冰锥"像是失去了指挥,开始混乱地飞行。

我抓住这个机会,操控"惊蛰"展开全方位攻击。电磁炮和等离子切割器交替使用,

在天空中织出一张火网。那些"冰锥"一个个被击中,化作漫天冰晶。

当最后一个"冰锥"被摧毁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透过舷窗,

我看见基地的防护罩已经消失,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晶,

远处的城市轮廓在风雪中若隐若现。"暂时安全了。"陈教授的声音带着疲惫,

"但我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再来。"我看着北极的方向,那里的天空比其他地方更暗,

仿佛有一个巨大的阴影在笼罩着大地。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人类与外星入侵者的战争,

才刚刚拉开序幕。第二章冰川下的秘密"惊蛰"的维修用了三天。当我再次爬上驾驶舱时,

基地的全息地图上,北极地区已经被标成了红色——那里的温度已经降到了-90℃,

比南极冰盖的最低温度还低20℃。更可怕的是,卫星图像显示,

北极的冰川正在以每天10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扩张,所到之处,海洋冻结,陆地冰封。

"它们在建造'低温屏障'。"陈教授指着地图上的红**域,

"如果让冰川覆盖整个北半球,地球的热量循环会彻底崩溃,到时候全球都会变成冰窖。

"我调出"冰锥"的残骸分析报告:外壳主要成分是固态氧和氮的结晶,

核心是一种未知的超导材料,

能在常温下产生强磁场——这解释了它们为什么能在高温下保持超低温。

"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我问。"这正是最奇怪的地方。"陈教授调出一份能量谱图,

"它们的能量特征和太阳风完全一致,但强度是太阳风的1000倍。我们怀疑,

它们有某种装置能收集和放大太阳风的能量。

"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地球上因为有磁场和大气层的保护,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但在没有磁场的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太阳风的威力足以摧毁一切生命。

"如果它们能收集太阳风,那北极一定有一个巨大的能量收集器。"我看着地图上的北极点,

"我们必须去那里,摧毁它。"基地司令批准了我的计划,

但给我派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搭档——"白露"机甲的驾驶员,林夏。

"白露"是一台侦查型机甲,比"惊蛰"矮3米,装甲更薄,但速度更快,

装备了更先进的传感器和隐形装置。林夏是基地里最年轻的驾驶员,

也是唯一能在-50℃环境下保持操作精度的人——她的父亲是极地科学家,

她从小在南极科考站长大。"听说你把'冰锥'指挥舰劈成了两半?

"林夏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点调侃,"下次能不能留点给我?

"我笑了笑:"等你能在三分钟内破解'冰锥'的通讯频率再说吧。

"我们的任务是驾驶机甲潜入北极,找到能量收集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