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我的巅峰从省秘起步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叶尘早已准备好说辞

“阅读中外历史,常感于国家兴衰之无常。我们**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我觉得,梳理历史规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陈思明长叹一声,站起身,用力拍了拍叶尘的肩膀

“好!好!好啊!我汉东大学文学院,今年算是捡到宝了!这篇文章,我会亲自推荐,在下一期《汉东学刊》头版全文刊发!你要有心理准备,它可能会引起不小的反响。”

果然,《大国崛起》一经发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先是校内文史哲领域的师生争相传阅、讨论,随后被几家有影响力的社科文摘转载,迅速波及全国学术界和文化界。

论文在《汉东学刊》头版刊发的当天下午,文学院历史教研室的几位教授就聚在了一起,人手一本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学刊。

“老张,看了吗?那篇《大国崛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激动地敲着桌面

“了不得!真了不得!一个大一学生,竟有如此宏大的历史视野!

你看他对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现代金融制度萌芽的论述,鞭辟入里!”被称作老张的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难以置信

“何止是荷兰!他对英国‘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确立对生产力解放作用的分析,简直是一针见血!这哪里是论文,这分明是一篇微缩版的近代世界强国兴衰史论!老李,你教过他吗?这叶尘是何方神圣?”

被称为老李的教授苦笑着摇头:“大一基础课还没轮到我。听陈院长说,家世清白,父母都是普通教师。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他的知识结构和思辨能力,完全是自学成才,或者说……天赋异禀!”

类似的讨论在哲学系、社会学系甚至经济系办公室同步上演。

起初是震惊和些许质疑,但在仔细研读全文后,大多转化为由衷的赞叹。

叶尘的名字,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新生,变成了汉东大学师生口中津津乐道的“天才”。

课堂上,教授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引用文中的观点

茶余饭后,学生们围在一起激烈讨论文中提及的“文化密码”与“历史逻辑”。

一股关注历史、思考国家命运的学术风气,悄然在校园内弥漫开来。

论文的影响力很快超越了汉东省界。

一周后,几本转载了《大国崛起》核心观点的国家级社科文摘,摆放在了京城几位学术泰斗的书房里。

在京大历史系的一间古朴办公室里,著名历史学家、年近七旬的吴敬源教授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完了文章。

他良久不语,然后对身旁的助手感慨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此文格局宏大,立意高远,非池中之物。这个叶尘,对历史脉络的把握有一种惊人的直觉和穿透力。你看他总结的‘制度创新是骨架,文化自信是血脉’,何其精辟!查一下,这个叶尘是哪个先生的门下?若有机会,我倒想见见这个年轻人。”

几乎同时,社科院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资深研究员在内部简报上看到了对《大国崛起》的摘要评述。

他立刻让秘书找到了原文,读完后,他直接拨通了一位在宣传系统工作的老同学的电话:“老同学,看到汉东大学一个学生写的《大国崛起》了吗?这篇文章不简单!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坐标系。虽然不是专业国际关系论述,但其提供的宏大历史叙事框架,非常有价值。建议你们关注一下这个作者和后续讨论。”

几天后,汉东大学校长周墨笙和文学院院长陈思明,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京城学术权威的亲笔信,信中无不表达了对叶尘及其文章的极高评价和浓厚兴趣。

随着转载范围的扩大,《大国崛起》开始进入更广阔的思想文化界视野。

在京城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思想评论类周刊编辑部,一场关于此文的争论正在上演。

年轻编辑兴奋地挥舞着杂志:“主编!这篇《大国崛起》绝对是爆款!它跳出了传统史学研究的窠臼,用一种全球史观和文明比较的视角,回答了‘强国何以强’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文化密码’的强调,切中了我们当前国家建设的需要!”

一位年纪稍长、风格稳健的副主任则持审慎态度:“文章确实才华横溢,但观点是否过于宏大?有些论述略显跳跃,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归因也值得商榷。一个大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主编沉吟片刻,一锤定音:“有争议才有热度!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其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而在于它开启了新的思考维度,激发了公众对历史和国家命运的讨论热情。

下一期,我们组织一个笔谈专栏,邀请几位历史学、文化学方面的专家,围绕这篇文章进行讨论,标题就叫……《从<大国崛起>看青年一代的历史观与家国情怀》。”

很快,各大报刊、杂志上开始出现针对《大国崛起》的评论文章,有褒扬其开创性视野的,也有批评其细节疏漏的,但无论如何,叶尘和他的文章,已然成为了思想文化界的一个热点现象。

此时的汉东大学里面,叶尘彻底成为了风云人物。

他走到哪里,都会引来注目和窃窃私语。

“看,那就是叶尘!《大国崛起》的作者!”

“真厉害啊,听说京城的大教授都来信夸奖了!”

“没想到这么低调,我还以为会是个很傲气的人呢。”

文史哲专业的,几乎人手一本《汉东学刊》,将《大国崛起》视为必读文献。

学校里的各类学生社团,如历史协会、哲学社、时事政治研究会等,纷纷向叶尘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去做讲座或参加沙龙。

一次,叶尘被历史协会硬拉着去做了一次小型分享会。

能容纳百余人的阶梯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口都趴满了人。

叶尘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围绕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同学们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却又态度谦和,耐心解答各种问题。

《大国崛起》的余波未平,叶尘在大二上学期,写出了更为成熟的历史评论文集——《大明王朝的治乱兴衰启示录》。

这次,他署上了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