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我的巅峰从省秘起步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这本书聚焦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态,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皇权、宦官、内阁、言官之间的复杂博弈,对土地兼并、财政危机、吏治腐败、边患频仍等深层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揭示。

书中对海瑞的清贫与执拗、张居正的改革与身后遭遇,都给予了充满历史同情却又冷峻的评析,其借古讽今、警示当下的意图,昭然若揭。

汉东大学为《大明王朝》举办了高规格的研讨大会。

校长周墨笙亲自出席,各院系知名教授齐聚一堂,能够容纳哦500人的大礼堂更是座无虚席,走廊里都站满了各年级的学生。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叶尘第一次见到了后来在汉东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政法系的教授,高育良。

高育良此时年富力强,风度翩翩,是汉东大学知名的学者型教师,尚未踏入仕途。

他坐在台下,认真聆听着叶尘的发言,眼中闪烁着欣赏与探究的光芒。

周墨笙校长声音洪亮,在开幕致辞中表示:

“诸位同仁,今天我们齐聚于此,研讨叶尘同学的《大明王朝》。这不仅仅是一部学生著作,我认为,这是我们汉东大学‘教书育人、经世致用’办学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叶尘同学以史为鉴,关注现实,其思考之深度,忧患之意识,令我这个校长都深感敬佩!学校为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也必将不遗余力,为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

“现在,请叶尘同学上台发言。”

台下众多学校领导看着叶尘步伐稳定的走向演讲台,不仅点了点头,首次出席这样大的场合,还能够如此沉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苗子。

“尊敬的周校长、陈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感谢周校长及各位领导的认可,在此我......”

研讨会自由发言阶段,高育良扶了扶眼镜,拿起话筒:

“叶尘同学,拜读大作,受益匪浅。尤其是你对张居正‘考成法’与吏治改革的论述,鞭辟入里,我有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当代条件下,如何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循环?又如何确保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能够转化为持续的制度优势?”

这个问题颇具锋芒,也体现了高育良对现实政治的思考兴趣。

叶尘略一沉吟,从容应答:

“高老师的问题非常深刻。我认为,关键在于将改革的成果,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刚性约束’。”

“同时,需要培育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监督力量,使改革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更是自下而上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从‘人治’色彩较浓的治理,逐步转向‘法治’和‘制度之治’。”

高育良眼中精光一闪,微微颔首,没有再追问,但看向叶尘的目光中,欣赏之意更浓。

会后,他走到叶尘身边,递上自己的名片

“叶尘同学,你的见解非凡。以后若有空,欢迎来政法系办公室坐坐,我们多多交流。”

“一定登门向高老师请教。”

叶尘双手接过名片,态度恭敬。

要知道,这可是未来汉东三号人物啊!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叶尘将在文史领域深耕之时,他在大三学年,完成了一次石破天惊的学术转向,震惊了所有人。

一系列署名“叶尘”的经济学论文,如同密集的炮弹,投向《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尖经济学期刊。

《**经济高质量发展论述》、《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与博弈格局》、《欧洲福利主义模式的历史成因与当代困境》

……

这些论文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冲击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论述》中,他首次系统性地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尖锐地指出单纯追求GDP增速的弊端,强调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环保和民生福祉。

他在文中写到,**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浩浩荡荡,(对不起高书记,把你的话说了,嘿嘿)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快速发展是必经之路,但是不能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只注重发展,而不注重环保的变化。

《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中,他精准预言了全球化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双重趋势,分析了信息革命将对传统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欧洲模式解析》则如同一盆冷水,警示性地剖析了高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和创新惰性。

经济学界炸锅了。

“荒谬!一个文学系的学生,懂什么经济学?”

“数据模型呢?他的推论依据是什么?”

“哗众取宠!异想天开!”

然而,当质疑者们仔细研读后,批评的声音渐渐变小了。

他们发现,叶尘的论文虽然不像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那样布满复杂数学模型,但其逻辑推理无懈可击,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观察入木三分,其核心观点直指当时经济发展中许多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深层矛盾和未来风险。

汉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长风教授,在初读叶尘论文时也是满腹疑窦,但反复研读后,他连夜敲开了周墨笙校长家的门。

“校长!不得了!”

李长风顾不上寒暄,挥舞着手中的论文打印稿,“这个叶尘!真是个天才,不天才都不足以形容他,他简直就是一个怪物。”

周墨笙给他倒了杯水:“老李,慢慢说,怎么回事?”

“他的这些经济观点,你看这里,这里。。”

李长风指着论文上的段落,“对潜在增长率的判断,对资源环境约束的预警,对技术创新模式的构想……至少领先学界主流认知五到十年!他指出的问题,正是我们内部讨论时隐隐担忧,却还没来得及系统阐述的!校长,这是战略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刻向上面推荐!”

周墨笙神情严肃起来。

现在他才意识到,叶尘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触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于是他拿起桌子上那部电话,直接打给校办,将叶尘的所有论文,连同陈思明、李长风等人的高度评价,整理成了一份详尽的绝密报告,标题为《关于我校学生叶尘有关国家发展战略若干重要观点的情况汇报》,通过机要渠道,直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