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叶尘这个年轻人颇为欣赏,不仅学术功底扎实,思维敏锐,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沉稳和悟性。
大会开幕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做了主旨发言,宏大的叙事、精深的考据,引来阵阵掌声。
下午的分论坛,主题是“文学史书写的方法论反思与新视野”。
按照议程,叶尘将在此做二十分钟的学术心得分享。
当主持人说道“下面这位青年才俊最近可以说是造成了不小得学术冲击,尤其是其撰写的《大国崛起》、《大明王朝》等,更是深刻的反思和研讨了我国文学的新视野,下面让我们有请汉东大学,叶尘!”
叶尘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在高育良鼓励的目光,以及全场所有人的注视下,稳步走上了讲台。
站定之后,叶尘的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高育良教授专注而带着期待的眼神,也看到了其他学者或好奇、或审视的目光。他调整麦克风,开始了自己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前辈,下午好。
我是来自汉东大学的叶尘。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今天,我想围绕‘叙事权力与文学史经典的重构’这一话题,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恳请各位方家指正。”
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开场白谦逊而有力。
“我们通常所学习和研究的文学史,往往是一套经过精心筛选、排列和阐释的‘经典’序列。这套序列的生成,固然有其内在的审美标准和历史逻辑,但我们是否曾深入思考,是何种力量在背后决定了哪些文本可以进入这个序列,并以何种面貌呈现?这就是我想探讨的‘叙事权力’。”
叶尘从福柯的话语理论切入,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具体案例,侃侃而谈。
他以《红楼梦》的接受史为例,分析了从手抄本到程高本,从“诲淫”之书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一经典化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阐释如何塑造了这部巨著的面貌和文学史地位。
“官方的意识形态、学术主流的话语、出版机构的商业考量,甚至大众读者的趣味,都构成了不同向度的‘叙事权力’。它们相互博弈、渗透,共同参与了对文学历史的‘书写’。因此,我们今天所见的文学史,并非一个静止的、客观的‘过去’,而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建构中的‘叙述场域’。”
“那么,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我们的任务或许不仅仅是接受和阐释既定的经典序列,更在于揭示这种序列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倾听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杂音’——比如民间话本、女性书写、域外汉文学等。通过这种‘知识的考古’,我们或许能打开文学史书写的新视野,让其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和充满张力的图景。”
叶尘的发言,逻辑严密,视角新颖,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扎实的个案分析。
二十分钟时间,他几乎脱稿,语言流畅,引证丰富,展现了出色的学术积累和表达能力。
发言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提问环节,一位来自南方某高校的教授提出了一个颇为尖锐的问题:“叶尘同学的观点很新颖,但这是否会导致文学史研究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如果一切经典都是建构的,那么文学评价的标准何在?”
叶尘略一思索,从容应答:“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我并非意在解构一切价值,而是希望揭示价值判断背后的复杂性,认识到经典的建构性,恰恰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与历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真正的标准,或许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反思、对话和批判中,动态地生成和调整的。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宏阔的视野、更深刻的同情之理解,以及更审慎的判断力,这非但不会导致虚无,反而能促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历史感和思想深度。”
他的回答再次赢得了认可。高育良在台下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叶尘的表现,超出了他的预期,不仅为个人赢得了声誉,也为汉东大学挣了光。
分论坛结束后,高育良走了过来,拍了拍叶尘的肩膀,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叶尘,讲得非常精彩!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应对也恰到好处。”
叶尘连忙谦逊地说:“高教授您过奖了,我今天这点表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您和各位前辈学习。”
晚上,大会安排了工作晚宴。
高育良和叶尘坐在一起,两人不再是单纯的师生或上下级,更像是忘年交的学术伙伴。
他们一边用餐,一边深入交流着白天听到的各个发言。
高育良品了一口红酒,若有所思地说:“叶尘啊,你今天提到的‘叙事权力’,让我很有感触。其实,何止是文学史,我们身边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秩序和规则,细究起来,背后何尝没有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建构呢?”
叶尘心中一动,知道高育良此言意有所指,不仅是在谈学术,也可能暗指汉东大学乃至更广阔层面的一些现象。
他谨慎地回应道:“高教授看得透彻啊。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反思的意识和洞察的能力,既要入乎其内,潜心研究,也要出乎其外,观其大势。”
“说得好!”
高育良眼中闪过一丝激赏,“做学问,做人,都是这个道理。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叶尘,你很有潜力,未来不可**。希望你能始终保持这份敏锐和清醒。”
“谢谢高教授的教诲,我一定铭记于心。”
晚宴后,两人在酒店的花园里散步,继续着白天的话题。
月光如水,树影婆娑。
高育良谈起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经历,谈起了他对汉东大学未来发展的思考,甚至隐约提及了一些学院内部的人事与规划。这些话语,已然超出了普通师生交流的范畴,带着相当的信任和亲近。
叶尘认真倾听,适时回应,既表达了对高育良学识、阅历的敬佩,也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分寸拿捏得极好。
他明白,经过这次论坛,他与高育良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种基于学术认可和人格欣赏基础上的、更为牢固的联结。
回到房间,叶尘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的万家灯火,心潮起伏。这次全国学术论坛,让他站上了更高的平台,展示了自我,他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