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珂的效率很高。第二天上午,一份名为《云计算架构培训实操指南(图文注解版)》的文档就发到了顾云深的内部邮箱。
文档清晰、简洁,完全体现了林珂的风格。她用流程图替代了大段文字,用红框和箭头精准标出每个容易出错的配置步骤,甚至附上了排查常见问题的脚本代码。这绝非敷衍之作,而是真正站在学习者角度打磨的成果。
顾云深仔细地翻阅着。他的角色是审核“用户视角”,但这对他而言并不困难。多年的谈判生涯让他练就了迅速理解陌生领域核心并找出关键点的能力。他关注的不是技术细节,而是流程的逻辑是否自洽,说明是否会产生歧义。
他在几个可能引起混淆的步骤旁做了批注,用词极其精炼:“此处可增加‘如遇报错XXX的解决方案’链接”、“箭头指向可更明确”。随后将文档回复给林柯。
几乎在他点击发送的瞬间,林珂的消息就回了过来:“收到,建议很好。看来找你审核是正确的选择。”
片刻停顿后,又一条消息跳出:“有个相关问题。新项目‘初光’启动在即,技术内部对底层架构选型有分歧,可能会影响后续多个团队的协作效率。如果方便,能否从非技术视角,帮忙分析一下两种方案的潜在沟通成本?”
这条消息,让顾云深微微挑眉。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培训指南审核”的范畴。技术部的架构分歧,是高度专业的内部事务,为何要咨询一个HR专员的意见?
这与其说是求助,不如说是一次更深入的试探。林珂在用一个真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诱饵,试探他的“非技术视角”能深入到什么程度,或者说,试探他是否具备“Arbiter”那种洞察矛盾根源的能力。
顾云深沉默地看着屏幕。拒绝很简单,一句“这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便可打发。但“初光”项目,正是张总邮件里提及、并让赵小漫参与的那个新项目。而且,一种直觉告诉他,这分歧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人际脉络。
他回复:“可以简要说明。”
林珂的叙述简洁而客观:一派以她为首,主张采用相对新颖但性能和扩展性更优的“微服务架构”;另一派以资深项目经理王锐为主,坚持使用公司更熟悉、更“稳妥”的“单体架构”。王锐的理由很充分:新架构学习成本高,工期紧张,风险不可控。
表面看,这是技术路线的争论。但顾云深捕捉到了林珂字里行间未明说的信息:王锐是公司元老,人脉颇广,但技术观念偏保守。而林珂是技术尖子,深受技术副总裁赏识,但风格强硬,容易得罪人。这次分歧,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新旧势力、不同发展理念的一次碰撞。
顾云深沉吟片刻。他没有直接评价技术优劣,而是在回复框中敲下了一段话:
“分歧核心或在‘风险’定义。王派之风险在于‘项目交付’,故求稳。林派之风险在于‘未来竞争力’,故求进。建议:1、量化新架构的长期收益(如预估运维成本降低比例),淡化技术术语,聚焦商业价值。2、寻找小型非核心业务做快速概念验证,用实际数据降低‘不确定性’风险。3、沟通时,将‘你的方案’转化为‘项目的更优解’,争取中间派。”
他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化解对立、引导共识的策略。这正是谈判专家的核心技巧——不选边站队,而是重新定义问题框架,寻找共同利益点,创造第三条路。
消息发出后,林珂那边沉默了很长时间。久到顾云深以为这次交互已经结束。
终于,回复来了,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有道理。”
但紧接着,又一条消息跟了过来,内容却截然不同:“王锐刚才在会上提议,成立‘初光’项目架构评审委员会,他任组长。他私下找了几位中层,似乎想通过投票快速否决微服务方案。”
情报来得突然而具体。林珂不再掩饰,她直接分享了技术部内部的政治动向。这已远超普通同事的交流范畴,更像是一种……结盟的暗示。
她信任他?还是仅仅在利用他“局外人”的视角?顾云深无法确定。但他意识到,“初光”项目尚未正式开始,技术部内部的裂痕已然加深。而林珂,这个看似冷静强大的技术骨干,其实也身处漩涡中心,承受着压力。
他想起昨天张总邮件中对赵小漫的认可。张总或许是支持技术创新的,但能否扛住王锐这类元老的压力?
顾云深没有回复林珂最后那条消息。任何回应都可能被解读为某种站队。他只是关闭了聊天窗口。
然而,一段被刻意压低的争吵声,从不远处的休息区传来,隐约夹杂着“王经理”、“林珂”、“架构”等字眼。争吵的双方似乎是技术部两个不同派系的工程师。
顾云深端起水杯,走向茶水间,途径休息区时,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两人看到他,立刻停止了争吵,脸上挤出尴尬的笑容。
他微微颔首,如同一个真正的事外之人,漠然走过。
但他心里清楚,技术部的这道裂痕,或许正是“Arbiter”的下一个仲裁场。而林珂抛过来的橄榄枝,接,还是不接?这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可能将他彻底拖出沉默外壳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