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被偷走的功劳晚上九点,创意部的灯只剩林辰工位前那盏亮着。
电脑屏幕上的方案文档标着“最终版”,可落款处本该是“林辰”的名字,
此刻却变成了“张磊”——他的直属上司。手指攥着鼠标微微发紧,
林辰盯着屏幕里熟悉的每一个数据、每一段论述,喉咙发涩。这是他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
从市场调研到模型搭建,连标点符号都反复斟酌过,
可下午张磊拿着这份方案进总监办公室时,只字未提他的名字。“还没走?
”身后传来同事的声音,是同组的李姐,她递来一杯温水,“别往心里去,
张经理这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小周的创意不也被他拿去邀功了?”林辰接过水杯,
指尖传来暖意,心里却凉得发沉。他今年二十五岁,入职这家业内知名的营销公司两年,
从满腔热血的新人熬成了“老黄牛”,可升职加薪永远轮不到他,功劳却总被上司截胡。
“再等等,看看总监那边反馈。”林辰勉强笑了笑,目光重新落回屏幕。他还抱着一丝希望,
或许总监能看出方案里的细节,追问一句背后的执行者。可半小时后,
张磊春风得意地回到办公室,拍着林辰的肩膀说:“小林,总监很认可这个方案,
说思路清晰,下周部门会议上,你好好跟着学习,多向我讨教经验。”轻飘飘的一句话,
像针一样扎进林辰心里。他抬头看着张磊脸上的得意,到了嘴边的质问,最终还是咽了回去。
在这家公司,张磊背靠副总,他一个没背景的普通员工,硬碰硬只会落得被穿小鞋的下场。
收拾好东西走出写字楼,晚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林辰看着路边车水马龙,
掏出手机想给朋友吐槽,却又顿住了。翻来覆去的抱怨早已说腻,二十多岁的年纪,
说“怀才不遇”像矫情,说“忍气吞声”又不甘心,只剩下进退两难的尴尬。
他沿着人行道慢慢走,心里盘算着要不要辞职。可想到房租、父母的期待,又犹豫了。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更多的是咬着牙的“再等等”。回到出租屋,
林辰没开灯,坐在沙发上盯着窗外的霓虹灯。手机屏幕亮起,是公司群的消息,
总监通知下周部门会议增加“方案复盘环节”,特别@了张磊,
还附带一句:“请项目核心成员一同参会。”林辰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
核心成员——这算不算一丝转机?他深吸一口气,点开方案文档,
默默开始补充更详细的执行细节。哪怕不能夺回功劳,至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份方案里,
有他的心血。第二章意外的援手部门会议当天,林辰提前十分钟到了会议室,
选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张磊随后进来,西装革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
俨然一副方案主导者的姿态,和几个关系好的同事谈笑风生,完全没注意到角落里的林辰。
总监和几位高管落座后,会议正式开始。张磊清了清嗓子,走到台前开始讲解方案,
内容大多是林辰写的框架,可到了关键的数据模型部分,他说得磕磕绊绊,
甚至说错了两个核心指标的含义。林辰坐在下面,手指攥紧了笔。
他能看到旁边同事交换的眼神,也能看到总监微微皱起的眉头。心里既有几分快意,
又有些不安——这毕竟是他付出心血的方案,被讲得乱七八糟,像自己的孩子被人胡乱打扮。
“张经理,”就在张磊试图跳过数据部分时,会议室门口传来一道清亮的女声,
“关于您刚才提到的用户转化率模型,我有个疑问。”众人抬头看去,
门口站着的女人穿着米白色西装套裙,长发挽成低马尾,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却透着不容忽视的专业感。是苏晚,公司的金牌项目顾问,据说经手的项目成功率百分百,
平时很少参与普通部门的会议,不知今天怎么来了。张磊显然也没料到苏晚会出现,
愣了一下才勉强笑道:“苏顾问怎么来了?快请坐。”苏晚走到会议桌旁,
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模型图,轻声说:“刚好路过,听到您说的模型参数,
和我之前接触的行业数据有些出入。比如这个留存率预估,您按30%计算,
可根据同类产品最新数据,实际留存率不足20%,这个偏差会不会影响后续预算规划?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辰猛地抬头,
苏晚说的正是他当初纠结很久的点——他原本写的是18%,但张磊觉得数据太保守,
强行改成了30%。张磊的脸色有些难看,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参考的是去年的数据,
可能没及时更新。”“行业数据迭代很快,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苏晚没再追问,转而看向总监,“总监,这份方案的整体思路很新颖,
尤其是用户分层策略,看得出来做了不少调研。如果能修正数据偏差,补充风险应对预案,
应该会更完善。”她的话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台阶,还悄悄点出了方案的亮点。
林辰心里一暖,抬眼看向苏晚,刚好对上她投来的目光,那眼神里没有同情,
只有一种“我知道你能做好”的笃定。总监点点头,看向张磊:“数据问题尽快修正,
下周给我新的版本。另外,既然方案有可圈可点之处,让核心执笔人一起参与修改,
多提想法。”张磊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只能硬着头皮应下,眼神扫过林辰时,
带着明显的不满。会议结束后,林辰收拾东西准备走,苏晚却在门口叫住了他:“林辰是吧?
”林辰停下脚步,有些意外她知道自己的名字:“苏顾问,您认识我?
”“之前看过你在内部论坛发的行业分析帖,写得很深入。”苏晚递给他一张便签,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方案修改时如果需要数据支持,可以找我。对了,”她顿了顿,
嘴角扬起一抹浅笑,“你的东西,要自己拿回来才算数。”看着便签上娟秀的字迹,
林辰心里像是照进了一束光。他握紧便签,用力点了点头:“谢谢您,苏顾问。
”苏晚笑着摆摆手,转身离开。林辰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
之前压抑的心情突然明朗了许多。或许,他不用一直忍下去,至少这一次,他想试着争一争。
第三章茶水间的默契自从会议上苏晚帮了忙,张磊对林辰的态度更差了。
不仅把修改方案的活儿全推给林辰,还故意安排他做些杂事,想打乱他的节奏。林辰没抱怨,
只是把时间拆解得更细——白天处理琐事,晚上留在公司修改方案。他按照苏晚的建议,
重新搜集了近三个月的行业数据,把所有参数修正,还补充了三套风险应对预案,
方案比之前完善了不止一个档次。这天下午,林辰抱着一摞文件去打印,路过茶水间时,
听到里面传来张磊的声音:“那小子还真以为苏顾问帮他,就能翻身了?我已经跟总监说,
修改后的方案还是以我的名义提交,他不过是个帮忙整理资料的。
”另一个声音附和:“张哥放心,到时候功劳还是您的,他顶多捞个‘参与奖’。
”林辰的脚步顿住,心里像被泼了盆冷水。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正要转身离开,
茶水间的门突然开了,苏晚走了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林辰的尴尬藏都藏不住。
苏晚显然也听到了里面的话,她没提刚才的内容,只是指了指他怀里的文件:“打印方案?
刚好我也想看看修改后的版本。”林辰点点头,跟着她走进茶水间。
张磊和那个同事见他们进来,脸色有些不自然,匆匆离开了。“别在意他们的话。
”苏晚给林辰倒了杯咖啡,“职场里,实力永远比嘴皮子管用。你修改后的方案我看过了,
数据详实,预案也考虑得周全,总监不是糊涂人,能看出来好坏。
”“可张经理……”林辰皱着眉,他不怕努力,怕的是努力之后还是一场空。“方案的价值,
不是靠署名决定的。”苏晚搅动着咖啡勺,眼神认真,“我刚入职时,也被前辈抢过创意,
当时我没争,只是把那个创意完善后,做成了另一个更成功的项目。后来大家提起那个创意,
记得的是我,不是抢功劳的人。”林辰看着她,心里的郁结慢慢散开。
苏晚的话像一剂定心丸,让他浮躁的心沉了下来。“对了,
公司下周要启动‘城市青年文旅推广’的竞标项目,你知道吗?”苏晚话锋一转,
“这个项目是新业务线,没什么人愿意接,风险高,但如果做成了,晋升通道会直接打开。
”林辰眼睛一亮。他之前在内部公告里看到过这个项目,因为涉及跨部门协作,
还要对接**资源,很多人觉得麻烦,都避之不及。可对他来说,
这或许是个摆脱张磊、证明自己的机会。“我想试试。”林辰脱口而出。苏晚笑了,
眼里带着赞许:“我就知道你会感兴趣。这个项目我关注很久了,
刚好有个朋友在文旅局工作,能提供资源对接。如果你决定申请,我可以加入你的小组,
帮你一起做。”林辰愣住了,他没想到苏晚会主动帮忙。要知道,苏晚作为金牌顾问,
手里从不缺优质项目,没必要陪他冒险做一个没人看好的项目。
“您为什么……”“因为我看好你。”苏晚打断他,语气坦诚,“你的方案里有灵气,
有对行业的敬畏心,这是很多老员工都没有的。而且,”她嘴角弯起,
“我也想做个有挑战性的项目,总待在舒适区没意思。”看着苏晚眼里的真诚,
林辰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暖到了心底。“好,
那我们一起做。”林辰抬起头,眼里重新燃起了光芒,“这次,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苏晚笑着点头,阳光透过茶水间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两人身上,勾勒出温暖的轮廓。
这一刻,林辰觉得,职场这条原本昏暗的路,好像突然有了方向。
第四章逆风的申请提交竞标项目申请的前一天,林辰找张磊签字。张磊看着申请单,
嗤笑一声,把单子扔回给他:“林辰,你是不是脑子不清醒?这个项目谁都不愿意碰,
你凑什么热闹?”“我觉得这个项目有潜力,想试试。”林辰捡起申请单,语气平静却坚定。
“潜力?我看是陷阱!”张磊靠在椅背上,双手抱胸,“跨部门协作那么复杂,
还要对接**,你一个小专员,能搞定吗?到时候搞砸了,不仅你自己受处分,
还得连累整个部门!”“我会做好万全准备,不会给部门添麻烦。”林辰坚持道。
张磊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笑了:“行啊,想做可以,不过你要是申请这个项目,
手里修改方案的活儿就别管了,我另找人做。到时候项目没做成,方案修改的功劳也没了,
你可别后悔。”这是故意刁难。林辰心里清楚,张磊就是想让他知难而退,
要么放弃竞标项目,要么两头空。可他没有犹豫,抬头看着张磊:“好,
方案的事我会交接清楚,竞标项目我一定要申请。”张磊没想到他这么硬气,
脸色沉了下来:“行,你非要往火坑里跳,我不拦着。签字可以,你得写个保证书,
项目出了任何问题,都由你个人承担,和我无关。”林辰咬了咬牙,接过张磊递来的纸笔,
毫不犹豫地写下保证书,签上自己的名字。他知道这是冒险,可比起一辈子被张磊压着,
他更想拼一次。拿着签好字的申请单,林辰走出张磊的办公室,心里没有后悔,
只有前所未有的坚定。他立刻给苏晚发了消息:“申请单已签字,接下来,我们一起加油。
”很快,苏晚回复:“晚上七点,公司楼下咖啡馆见,谈项目思路。”晚上七点,
林辰准时到了咖啡馆。苏晚已经到了,面前摆着一叠资料。看到林辰进来,她招手让他坐下,
把资料推过去:“这是我整理的城市文旅行业报告,还有几个成功案例的拆解,你先看看。
”林辰拿起资料,里面密密麻麻写着苏晚的批注,重点内容用荧光笔标了出来,
看得出来她花了很多心思。“谢谢您,苏顾问,您帮我太多了。”林辰心里满是感激。
“叫我苏晚就好,工作之外不用那么拘谨。”苏晚笑着说,“我们先梳理下竞标思路。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青年’,所以要跳出传统文旅的框架,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
比如国潮、沉浸式体验、社交属性。”林辰点点头,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我之前做过调研,
现在年轻人旅游,不仅想打卡拍照,更想获得‘体验感’和‘认同感’。
比如可以打造一条‘城市文化打卡线’,把老建筑和新潮文创店结合,
再推出线上打卡积分兑换福利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这个思路很好。
”苏晚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再深化一下,加入‘青年共创’的概念,
邀请本地大学生和设计师参与文创产品设计,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年轻人的参与感。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聊越投机。从项目定位到执行细节,从预算规划到资源对接,
原本模糊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咖啡馆里的客人渐渐变少,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
可两人丝毫没有察觉,眼里只有对项目的热情。离开咖啡馆时,已经快十一点了。
苏晚住的小区和林辰顺路,两人并肩走在路灯下。“今天谢谢你,苏晚。”林辰侧头看着她,
路灯的光落在她脸上,柔和又明亮,“如果不是你,我可能还在犹豫要不要提交申请。
”“不用谢,我也是为了项目。”苏晚笑了笑,转而认真地说,“林辰,别担心张磊的刁难,
职场里,真正能困住你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勇气。你有能力,也有韧性,
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做成。”林辰心里一热,看着苏晚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会的。
而且,有你一起,我更有信心了。”苏晚的脸颊微微泛红,避开他的目光,
轻声说:“快到小区了,你也早点回去休息,明天还要提交申请。”“好。”林辰停下脚步,
看着她走进小区大门,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楼道口,才转身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
林辰的心情格外轻松。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好走,可只要想到有苏晚一起并肩作战,
心里就充满了力量。第五章深夜的微光竞标申请提交后,公司很快批准了,
成立了专项小组,除了林辰和苏晚,还有两个刚入职的新人——实习生小夏和技术部的阿凯。
小组办公室被安排在公司最角落的房间,设施简陋,和其他光鲜的项目组形成鲜明对比。
张磊偶尔路过,总会阴阳怪气地说几句:“哟,还在忙呢?别太辛苦,到时候项目黄了,
可别哭鼻子。”林辰没理会,只是带领小组埋头干活。苏晚利用自己的人脉,
联系到了文旅局的朋友,拿到了最新的城市文化资源清单;小夏手脚麻利,
料和对接供应商;阿凯则负责线上活动的技术框架搭建;林辰牵头做整体方案的策划和统筹。
虽然人手少、资源有限,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可越临近竞标日期,大家的压力越大。
尤其是核心的线上互动平台,阿凯熬夜写了好几版代码,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急得嘴上起了泡。“林哥,对不起,我还是没做好。”这天晚上,阿凯看着报错的代码,
红了眼眶,“要是因为我耽误了竞标,我……”“别着急,不是你的问题。
”林辰拍了拍他的肩膀,“技术攻坚本来就需要时间,我们再想想办法。”苏晚也走过来,
递给阿凯一杯热牛奶:“先休息十分钟,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三人围在电脑前,
一起排查代码漏洞。苏晚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逻辑清晰,总能精准地指出问题所在。
林辰则根据之前的行业经验,提出简化交互流程的建议,减轻技术压力。不知不觉,
已经到了凌晨两点。办公室里只剩下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三人疲惫却专注的脸。“找到了!
这里的参数设置错了!”阿凯突然喊道,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
“我之前把用户数据接口和积分系统弄反了,现在修正过来,应该就能正常运行了!
”随着回车键按下,屏幕上的页面终于正常加载出来——简洁的界面,流畅的交互,
正好契合项目“年轻化、轻量化”的定位。“成功了!”小夏从工位上跳起来,
又赶紧捂住嘴,怕吵醒其他办公室的人。三人相视一笑,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
林辰看着屏幕,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团队凝聚力的证明。
“大家辛苦了,先休息一下,我去买早餐。林辰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
就看到苏晚也站了起来。“我和你一起去,附近有家24小时便利店,东西比较全。
”深夜的街道格外安静,只有路灯和偶尔驶过的车辆。两人并肩走着,脚步放得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