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为系统净化者

开灯 护眼     字体:

全文阅读>>

七十二小时的等待,在繁忙的日程中,不过是几次会议、几轮谈判的间隙。但我能感觉到,内心深处那根为“狩猎”而生的弦,已经悄然绷紧。“园丁”网络的IT专家如同最精密的钟表匠,在我设定的时限内,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所有部署。

那个存在于废弃论坛底层的“微小漏洞”被成功植入,如同在“蝮蛇”陈琮自以为安全的秘密小径上,埋下了一颗肉眼难辨的绊索。那条经过精心伪造、模拟外部试探的加密信息,也如同幽灵般,被送入了传输队列。

行动日,我刻意安排了一个需要长时间专注的跨国视频会议。这能为我提供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也能让我分出一部分心神,通过隐藏在副总裁系统权限下的特殊监控界面,实时观察“创世区”的数据流动,尤其是标注为陈琮工位的终端活动。

下午三点十七分,监控界面上一个代表特定数据端**动的指示灯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几乎就在同时,标注着陈琮ID的系统访问日志,开始出现一丝难以察觉的异常波动。

“鱼饵”已被吞下,“绊索”已被触发。

我表面上仍在与屏幕另一端的外国高管们讨论着市场趋势,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做着笔记,内心却如同一个冷静的棋手,观察着棋盘上对手最细微的反应。

陈琮的第一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谨慎。他没有立刻做出任何大幅度的动作。监控显示,他在收到那条伪造信息后的几分钟内,只是常规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邮件,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AI行为模型捕捉到了异常:

心跳与皮肤电反应(通过他工位配备的、用于监测尖端人机交互设备状态的生物传感器间接获取,数据已脱敏):在信息送达后的30秒内,出现了短暂的、超出正常波动范围的峰值。

鼠标移动轨迹分析:变得比平时更加琐碎、频繁,停留在非工作区域的时间显著增加,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负荷加重、内心焦躁寻求出口的无意识行为。

键盘敲击间歇:出现了几次不自然的停顿,仿佛在思考,在犹豫。

他在评估风险。那条信息的内容模棱两可,但传输通道那微不足道的延迟,足以在他多疑的内心投下一片阴影。他在判断这是否是一次偶然的技术波动,还是一次针对他的试探。

十分钟后,他的行为开始出现更具指向性的变化。

他没有去碰那条加密信息本身,也没有尝试回复。相反,他的系统访问权限,开始有目的地、但又极其克制地扫过“涅槃”项目核心数据库的几个关键安全日志区域。他访问的动作很快,停留时间极短,像是在快速翻阅,确认是否有异常的访问记录或警报触发。

他在检查“家门”是否安然无恙。

紧接着,他的操作转向了更深处。他调取了几份关于项目底层能源传输协议稳定性验证的报告,以及一份外部合作方接口安全审计的摘要。这些都是他职权范围内可以接触的文件,但他此刻调阅的顺序和专注度,与当前他明面上的工作任务关联度不高。

他在确认他真正在意的东西——那些可能被他动了手脚,或者依赖于特定外部通道的“关键节点”——是否依然处于“安全”状态。这一切,都被实时记录、分析,并转化为一条条冰冷的数据流,呈现在我的监控界面上。

“他在确认‘货物’和‘通道’。”我通过加密通讯,向“园丁”网络的IT专家低语。这证实了我们的猜测,陈琮确实在利用其职位,进行着某种涉及项目核心数据或技术的非法传输或操控。那个行政部的老员工,很可能就是他用来到断联系、传递指令或数据的“中转站”。

“需要进一步施压吗?”对方询问。

“不,到此为止。”我果断下令,“清除我们所有的操作痕迹,确保那个‘漏洞’自毁,不留任何把柄。恢复对目标常规监控级别。”过犹不及。我们已经成功诱使“蝮蛇”露出了他的毒牙指向的方向,再继续**,可能会让他彻底警觉,甚至断尾求生。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软肋,了解了他守护的秘密大概涉及的范围。这就足够了。

会议结束,我关闭了视频界面,办公室内重归寂静。我看着监控屏幕上,陈琮的访问行为已经逐渐恢复正常,但他之前那短短十几分钟的“应激反应”,已经如同在黑夜里划亮的火柴,清晰地照亮了他隐藏的轮廓。

他不是姜古驰那种情绪化的蠢货。他冷静、谨慎、技术高超,并且有着明确的外部企图。要清除这样的“污染源”,需要更精巧的布局,需要利用他自身的行为逻辑,让他自己走进死胡同。

一个初步的方案,在我脑中酝酿。既然他如此在意那些“关键节点”的安全,那么,如果让这些节点“自然”地、却又在他无法掌控的方向上,出现一些“小问题”呢?不是毁灭性的破坏,而是那种需要他亲自介入、频繁调整、从而不得不更多暴露其操作手法的“技术性摩擦”?

这需要动用我在“涅槃”项目内部,更深层次的“园丁”。需要能够在不引起全面警报的前提下,精准地制造这些“摩擦”。

我拿起内部通讯器,接通了“涅槃”项目现任总负责人,一位以技术严谨、作风正派著称的老教授——梁启源的线路。梁教授并非“园丁”成员,但他对我这位力主“组织健康”、并在技术上颇有见地的副总裁,抱有相当的尊重和信任。

“梁教授,打扰了。”我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严肃,“关于‘涅槃’项目的底层协议稳定性,我这边做宏观风险推演时,注意到几个可能存在冗余不足的潜在薄弱点。我想安排一次小范围的、非正式的技术复盘,邀请您和核心架构组的几位专家,包括陈琮博士,一起从最极端scenario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安全边界。您看是否可行?”

以风险排查和优化技术方案为由,组织一次内部讨论,合情合理。这既能让我正大光明地接触陈琮,观察他在专业讨论中的表现,也能为后续可能进行的“技术性摩擦”测试,埋下伏笔。

梁教授对此表示赞同:“罗副总考虑周到,确实应该未雨绸缪。我来安排。”

挂断电话,我轻轻呼出一口气。

“蝮蛇”,你已经进入了我的视野。

接下来,我倒是要看看,在你的专业领域里,你还能隐藏多久。

这场发生在技术神坛之上的猎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