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稻浪
作者:骑着猫咪追太阳
主角:刘志虎刘苗艾玛星
类别:短篇
状态:已完结
更新:2025-09-23 17:02
免费试读 下载阅读器离线看全本

刘志虎刘苗艾玛星是小说《星尘稻浪》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近期在网络上非常火爆,作者“骑着猫咪追太阳”正在紧锣密鼓更新后续中,概述为:名字是第一批勘探队员取的,据说从太空看,像极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模样。着陆舱震颤着穿过大气层,刘志虎紧紧抱着装有“星尘1号……

章节预览

1第一章:最后的地球春耕2235年,谷雨。刘志虎跪在龟裂的稻田里,

指尖划过一株刚抽穗的稻禾。谷穗干瘪得像被抽干了水分的蚂蚱,

外壳上凝结着一层细密的红色沙尘——那是三天前沙尘暴留下的“礼物”。

他抬头望向西边天际,橙灰色的云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压下来,

远处的秦岭轮廓在沙幕中若隐若现,像一头濒死巨兽的脊梁。“还有半小时,抓紧收!

”妻子林秀在田埂上喊,声音被狂风撕成碎片。她怀里抱着三岁的儿子念念,

孩子的小脸埋在母亲沾满沙尘的围巾里,只露出一双乌溜溜的眼睛,

盯着父亲手中那株可怜的稻禾。刘志虎咬咬牙,将稻穗连根拔起。

土壤像碎玻璃碴一样硌着手心,地里的裂缝能塞进整只拳头。这是他祖传的三亩水田,

也是关中平原上最后一片还在勉强耕种的土地。但今天,它终于要彻底沦陷了。三天前,

联合**发布了“最终撤离令”:地球生态系统已进入不可逆崩溃阶段,

全球剩余5亿人口将分批转移至七大星际移民区。

刘志虎一家被分配到“艾玛星座农业特区”,

一艘名为“希望号”的移民船将在明日黎明启航。“爸,别拔了!

”女儿刘苗背着半袋稻种跑过来,

帆布口袋上印着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字样已被风沙磨得模糊。“王主任说,

新星球的土壤数据传过来了,和咱们黄土高原的酸碱度差不多,这些种子或许能种活!

”刘志虎接过布袋,稻种沉甸甸的,带着泥土的腥气。他想起二十年前,

自己还是个大学生时,曾在袁隆平实验室实习,那时导师说:“人类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没想到二十年后,这句话的含义变成了——把饭碗端到外星去。夜幕降临时,

沙尘暴终于抵达。刘志虎一家躲在加固过的土坯房里,听着屋顶铁皮被狂风掀起的尖叫。

念念被吓得直哭,林秀抱着孩子哼起了陕西民歌,调子跑得上天入地,却奇异地让人心安。

刘苗趴在窗台上,

机最后一次刷新地球气象卫星云图:红色的“极端危险”标识覆盖了除南北极外的所有区域,

曾经的蓝色星球,如今像一颗生锈的铁球。“爸,艾玛星座真的有海吗?”刘苗突然问。

刘志虎想起移民手册上的描述:艾玛-7行星,类地行星,自转周期26小时,

地表70%被液态水覆盖,拥有广袤的冲积平原和温和的季风气候。“应该有吧,

”他摸了摸女儿的头,“等咱们到了那儿,给你种一片能看见海的稻田。”凌晨四点,

移民大巴的车灯刺破了沙尘。刘志虎最后回望了一眼自家的田地,沙暴已经将一切掩埋,

只露出半截歪斜的稻草人,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他把那袋稻种紧紧抱在怀里,

仿佛抱着整个地球的春天。2第二章:星际稻种“希望号”移民船在星海中航行了73天。

刘志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农业实验室的模拟舱里。这里是移民船上的“种子方舟”,

保存着来自地球的50万份农作物基因样本,其中3万份是水稻。

模拟舱按照艾玛-7行星的环境参数搭建:重力0.9G,大气含氧量22%,

光照强度是地球的1.2倍,土壤基质为玄武岩风化形成的红壤。“老刘,

第107号样本发芽了!”助手小张兴奋地喊道。培养皿里,一株嫩绿的稻苗正顶着种壳,

歪歪扭扭地往上钻。这是刘志虎用陕西籼稻与耐辐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

他给它取名“星尘1号”。“别急着高兴。”刘志虎调出数据面板,眉头紧锁,

“根系长度只有地球对照组的60%,而且你看这里——”他指向显微镜屏幕,

细胞壁上布满了微小的孔洞,“辐射损伤还是存在。艾玛星座的宇宙射线强度是地球的3倍,

这东西到了地表,怕是长不过三叶期。”小张的脸垮了下来:“那怎么办?

咱们带的常规稻种,在模拟舱里全军覆没了啊。”刘志虎沉默地看着培养皿里的幼苗。

它的根须正一点点向湿润的培养基深处扎去,像一群倔强的小爪子。

他想起父亲曾说:“庄稼和人一样,得熬。熬过了灾年,就能长出好谷子。”这时,

广播突然响起:“请全体移民注意,‘希望号’即将进入艾玛-7行星轨道,

请做好着陆准备。重复,预计大气层切入时间为14:30……”透过舷窗,

刘志虎第一次看到了艾玛-7。这颗星球比地球更蓝,赤道地区覆盖着大片深绿色的雨林,

两极则是洁白的冰盖。

的目的地“新月农业区”位于北半球的“黄河平原”——一个被两条淡水河环绕的冲积盆地,

名字是第一批勘探队员取的,据说从太空看,像极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模样。

着陆舱震颤着穿过大气层,刘志虎紧紧抱着装有“星尘1号”幼苗的恒温箱。舷窗外,

云层被撕裂,露出下方连绵的绿色丘陵和银色的河流。当着陆舱最终平稳地落在停机坪上时,

他听到了外面传来的欢呼声,混杂着风吹过金属棚屋的呼啸。“到新家了。”林秀轻声说,

眼眶通红。移民区比想象中简陋。几十排预制板房沿着河岸铺开,

远处是正在施工的水利工程,巨大的管道像钢铁藤蔓延伸向平原深处。

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还夹杂着一种类似臭氧的清冽味道。刘志虎蹲下身,

抓起一把红壤,手指能感觉到细小的沙砾和有机质的黏腻。“刘师傅!这边走!

”一个穿着橙色工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胸牌上写着“农业技术员王磊”。

“张主任在育种中心等您,说是有紧急情况。”育种中心是一栋半地下结构的建筑,

恒温恒湿。张主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见到刘志虎就直摆手:“坏消息!昨天刚测的,

黄河平原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镉浓度是地球安全值的3倍!”刘志虎心里一沉。

镉污染是水稻种植的死敌,会导致植株矮化、减产,更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怎么会?勘探报告不是说这里是处女地吗?”“地壳运动!”张主任指着地质剖面图,

“上个月的地震把地下岩层震裂了,深层含镉地下水渗到了耕作层。

现在补种其他作物来不及了,移民局催着要粮食自给,下个月就得下种!”刘志虎走到窗边,

望着外面平整好的万亩农田。夕阳下,红壤像一块巨大的绒毯,延伸到天际线。

他想起那株在模拟舱里挣扎求生的“星尘1号”,突然有了一个疯狂的念头。“张主任,

把所有镉污染地块都划给我。”他转身说道,“我用‘星尘1号’试试。

”3第三章:红壤上的绿苗“老刘,你疯了?”林秀看着丈夫在田里忙碌,急得直跺脚。

刘志虎正把“星尘1号”的幼苗移栽到镉污染最严重的地块,红色的土壤沾在他的裤腿上,

像干涸的血迹。“王主任说了,这地根本种不出粮食!你这是拿全家人的口粮开玩笑!

”“不开玩笑,怎么知道不行?”刘志虎头也不抬,手里的插秧机发出嗡嗡的声响。

这是他用移民船上的废旧零件改装的,能适应艾玛星的低重力环境。“你忘了?

‘星尘1号’的亲本里有耐辐射基因,说不定对重金属也有抗性。”“那是辐射!

不是重金属!”“都是逆境胁迫,原理相通。”刘志虎直起身,抹了把汗。远处,

其他移民正在种植移民局统一配发的“太空土豆”,绿油油的藤蔓已经爬满了田垄。

只有刘志虎的三亩试验田,插着稀疏的稻苗,在风中显得孤零零的。接下来的一个月,

刘志虎几乎住在了田里。他在试验田周围挖了排水沟,引入河水灌溉,

又用带来的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刘苗帮他记录数据,林秀则每天送饭时都要唠叨几句,

但总会偷偷在饭盒底下藏两个煮鸡蛋。“爸,你看这个!”这天中午,

刘苗拿着检测报告跑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镉含量下降了!

土壤里的镉离子浓度从3mg/kg降到了1.2mg/kg!”刘志虎接过报告,

手微微颤抖。他蹲下身,拔起一株稻苗,根系比在模拟舱里时强壮了许多,

根毛上还挂着一些透明的胶状物质。“是它!”他突然明白过来,

“‘星尘1号’在分泌有机酸!这种物质能把土壤里的镉离子螯合掉,

变成植物无法吸收的沉淀!”这个发现让整个育种中心沸腾了。张主任连夜组织专家论证,

最终决定:扩大“星尘1号”的种植面积,在黄河平原推广镉污染地块水稻种植技术。然而,

新的麻烦很快来了。艾玛星的雨季比预期提前了两周。连续三天的暴雨导致河流水位暴涨,

查看完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