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追凶的故事》情节紧扣人心,是武村的约克城写一部不可多得的短篇言情小说,语言简洁但却生动形象。讲述的是:在血水中漾开细小涟漪。警戒线外突然传来骚动。记者林薇冲破阻拦,相机闪光灯骤亮:“陈队长!这……
章节预览
第一章雨夜红裙2023年7月11日,江城。暴雨如注。陈志刚被手机震动惊醒时,
墙上的时钟正指向凌晨2点47分。窗外雨声轰鸣,仿佛天上破了个窟窿。“第四起了,
老地方。”副局长声音沙哑,背景音里警笛呜咽。城中村窄巷深处,警戒线在暴雨中颤抖。
被害人仰卧在污水横流的地面,猩红色连衣裙被雨水冲刷得愈发刺目。长发如海藻般散开,
脖颈处缠绕着诡异的双环绳结。“死亡时间约3小时前,机械性窒息,和前三起手法一致。
”张晓萌抬起苍白的脸,新手套上沾着晶莹的雨珠,
“但这次有个发现——绳结内侧沾着几粒燕麦碎屑。”陈志刚蹲下身,
强光手电照亮受害者脖颈。那个绳结复杂得令人心悸,像是某种古老的渔人结,
又带着部队特有的利落。“燕麦屑...”他喃喃自语。雨水顺着他的雨衣帽檐滴落,
在血水中漾开细小涟漪。警戒线外突然传来骚动。记者林薇冲破阻拦,
相机闪光灯骤亮:“陈队长!这是系列案件第四起了,警方是否办案不力?
”陈志刚猛地转身,
雨幕中他的眼神骇得女记者后退半步:“我们会在凶手再次作案前抓住他。现在,
请尊重死者。”勘查持续到天光微亮。回到支队时,所有留守人员的眼下都挂着浓重青黑。
“监控全部失效,雨太大。”技术员小马颓丧地敲键盘,“周边三个路口摄像头故障,
凶手肯定计算过天气。”张晓萌投影出绳结特写:“这种打结方式需要专业训练。
我咨询过海事局和武警教官,最接近的是七十年代特种部队使用的缚捕结。
”会议室陷入沉默。四起案件,四个鲜活的生命。25岁的纺织女工刘小慧,
31岁的幼儿园老师张丽,29岁的银行职员赵倩,再到昨晚22岁的超市收银员王芳芳。
全部红裙长发,全部雨夜独行,全部被同样的绳结夺去生命。“变态癖好?
”年轻刑警李伟嘀咕,“专门针对红裙长发?
”老刑警赵大年一直摩挲着茶缸突然开口:“不止是癖好。你们注意没,
所有尸体发现地点都离光明纺织厂旧址不超过500米。”陈志刚猛地抬头。
墙上市地图标记的四个红点,果然环绕着那个二十年前倒闭的纺织厂。暴雨敲打着玻璃窗,
仿佛无数手指在叩问真相。第二章迷雾重重市公安局会议室,烟雾缭绕,
气氛凝重得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墙上挂满了现场照片、地图标记和受害者信息图,
那根诡异的绳结的特写照片被放大到极致,占据了白板的中央,像一只盘踞的毒蛛。
“压力有多大,我就不重复了。上面要求限期破案,媒体盯着,老百姓看着。
我们必须尽快打开突破口。”副局长环视了一圈疲惫但眼神锐利的队员们,
目光最后落在陈志刚身上,“志刚,说说情况。”陈志刚站起身,走到白板前,
拿起记号笔在“光明纺织厂”几个字上重重画了个圈。“赵老的发现很关键。光明纺织厂,
二十年前倒闭,当时是市里的重点企业,员工最多时超过两千人。”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但条理清晰,“我们连夜调阅了四名受害者的档案。刘小慧,25岁,
三年前曾在光明纺织厂改建后的光明服装厂做过一年缝纫工。张丽,31岁,十年前,
光明纺织厂倒闭前,她母亲是厂里的女工,她暑期常在厂区宿舍生活。赵倩,29岁,
她父亲赵建国是纺织厂当年的保卫科科长。王芳芳,22岁,
她的姑姑王秀娟是纺织厂最后一届的劳动模范。”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
原本看似随机的受害者,通过一个倒闭多年的纺织厂,隐隐联系了起来。“同一个经纬度,
关联同一个地方。”陈志刚敲着白板,“这绝不是巧合。凶手在选择目标时,
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光明纺织厂有关联的年轻女性,并且要求红裙长发。
我们需要立刻兵分两路:第一,彻底深挖所有与光明纺织厂有关的人员信息,
尤其是九十年代末到倒闭前那段时间的在册员工,寻找可能与人结怨的线索。第二,
凶手的作案手法。”他转向张晓萌:“晓萌,绳结的来源有更精确的定位吗?
”张晓萌立刻接话,她显然一夜未睡,
但眼神里充满专注的光:“我和武警总队的教官又做了深度还原。他确认,这种双环缚捕结,
最早见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的侦察兵部队,用于无声俘获和处置目标,
因其打法繁琐但极其牢固,后来在部分特种部队和侦察兵中有小范围流传,
民间极少有人掌握。教官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使用这种绳结需要经过反复肌肉记忆训练,
一旦学会,几乎会成为本能。而且,凶手打的结,
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习惯——收尾时会有个不明显的反扣,非常独特。”“退伍军人,
侦察兵或特种兵背景。”陈志刚记下,“时间跨度很大,从七十年代到千禧年后的退伍兵,
都有可能接触过这种技巧。范围依然很大。”老刑警赵大年嘬了一口浓茶,
缓缓开口:“别忘了那几粒燕麦屑。法医实验室初步化验,那是很常见的即食燕麦片,
但混有极细微的工业润滑油脂成分。这种油脂,常用于老式纺织机械。
”燕麦屑、纺织厂、退伍兵、特定的绳结……支离破碎的线索开始相互碰撞,
试图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调查全面铺开。陈志刚带人扎进了光明纺织厂尘封的档案室。
厂子虽然倒闭,但大部分人事档案还在市轻工局的仓库里堆着。弥漫着霉味和灰尘的仓库里,
他们一呆就是三天,翻找着发黄脆化的纸页,
寻找着任何可能与受害者家庭产生交集或矛盾的名字。
李伟则负责排查全市范围内的退伍军人,尤其是具有侦察兵、特种兵背景,
且年龄在四十到六十岁之间(具备体力且可能熟悉老厂区环境)的男性。名单很长,
工作量巨大。而张晓萌带着物证,跑遍了市里的粮油市场和机械厂,
试图追踪燕麦和润滑油的来源。第四天下午,转机似乎出现了。
一个名叫孙老四的废品收购站老板,在民警多次走访案发地周边后,
终于吞吞吐吐地提供了一条线索。案发当晚大概十一点多,雨正大的时候,
他骑着三轮车收工回家,在离巷子口百米远的地方,看到一个穿着雨衣的人影,
蹲在墙根好像在那系鞋带。“雨衣啥颜色?”陈志刚亲自询问。“黄的,那种老式的,
很厚的胶皮雨衣,帽子戴得很低,看不清脸。”孙老四比划着。“身高体型?
”“唔……蹲着看不准,站起来的的话……应该不算很高,大概一米七多点?不胖不瘦吧。
动作挺利索。”“你看清他往哪个方向走了吗?”“就……就往巷子里面走了。
”孙老四眼神有些闪烁,“我当时也没多想,雨那么大,谁不赶紧回家啊。
”“你看到他的鞋了吗?或者他除了蹲下,还有没有其他动作?”陈志刚追问。
“鞋……好像是那种绿色的胶鞋,军鞋那种款。动作……”孙老四挠挠头,“他系完鞋带,
好像从怀里掏了什么东西出来,亮晃晃的,然后就走进去了。我当时心里有点发毛,
就赶紧骑车走了。”“亮晃晃的东西?像什么?刀?还是什么?”“说不准,雨太大了,
反光,可能就是串钥匙吧……”孙老四的语气不太确定。关键证人出现了,
却又带来了新的迷雾。技术部门根据孙老四的描述,
连夜对案发地周边所有可能拍到那个路口的监控进行再次梳理。雨夜图像模糊,
但在距离案发现场约三百米的一个便利店门口的自用监控里,
真的捕捉到了一个模糊的穿着黄色胶皮雨衣的身影,时间点与孙老四的描述高度吻合!然而,
矛盾点也随之而来:首先,视频中的身影走向巷子后,如同蒸发一般,
再没有从任何一个方向的出口监控里出现。其次,经过图像增强处理,
发现那个身影脚下穿的,并非孙老四所说的绿色胶鞋,而是一双黑色的旧款运动鞋。
“他在撒谎?还是看错了?”李伟疑惑道。陈志刚盯着定格的模糊画面,
摇了摇头:“不一定。雨夜、紧张、匆忙一瞥,记忆出现偏差很正常。
但他提供的‘亮晃晃的东西’和‘系鞋带’的动作很值得注意。‘系鞋带’的位置,
恰好是巷子口监控的死角。凶手反侦查意识极强,他可能是在故意蹲下躲避监控,
或者就是在那里做最后的准备——那亮晃晃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作案工具。”“而且,
”赵大年补充道,“他选择走向没有监控的巷子深处,说明他对那里的环境了如指掌。
不是老住户,就是长时间反复踩过点的人。”退伍军人的排查也取得进展。
名单上一個名叫王强的退伍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王强,1965年生人,
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南方某侦察大队服役,退伍后分配到光明纺织厂保卫科工作。
档案记录显示,此人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在厂里人缘不好,曾因打架斗殴受过处分。
更重要的是,他和第四名受害者王芳芳的姑姑王秀娟曾是同事,据老员工回忆,
王强当年曾追求过王秀娟但被拒绝,此后曾有过纠缠行为。“王强现在在哪?
”陈志刚立刻问道。“资料显示,他九十年代末就离职了,之后去向不明。
我们查了他的户籍信息,显示他已于三年前……病故。”“死了?
”会议室内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一盆冷水浇下。线索似乎又一次中断了。
一个三年前就已经死亡的人,怎么可能出来连续作案?调查陷入了僵局。
凶手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江城,而天气预报显示,
……第三章致命失误王强的死亡证明清晰无误——三年前因肝癌晚期死于市第二人民医院。
户籍注销记录、医院死亡证明、火化记录一应俱全。一个死人复活作案?
这超出了所有人的认知。但陈志刚没有轻易放弃这条线。
他派李伟立刻前往王强生前最后登记的住址——位于城西棚户区的一处老平房,
并协调人手追查王强离职后到死亡前这二十多年的行踪轨迹。棚户区即将拆迁,
大多住户已搬离,显得破败而空旷。李伟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王强的老宅。
邻居是个八十多岁耳背的老太太,听了半天才明白来意。“王强?那个闷葫芦?死啦,
好几年喽……”老太太摇着蒲扇,“可怜哦,一个人孤零零的。
以前还有个侄子时不时来看看他,送点钱粮,后来也不怎么来了。”“侄子?
”李伟立刻捕捉到关键词,“您知道他侄子叫什么?长什么样吗?
”“叫啥不知道……长得嘛,跟王强年轻时有点像,挺壮实,不怎么爱说话,来了就是干活,
收拾屋子。”老太太努力回忆着,“对了,王强死了之后,他来收拾过东西,
拉走了一三轮车呢。”另一个与王强关系密切的男性亲属!与此同时,
技术部门对王强户籍和社会关系的深度挖掘也有了惊人发现:王强的退伍档案里,
明确记载着他曾在部队获得过“绳结技巧比武第一名”,尤其擅长各种捆绑与固定技巧。
而他当年在纺织厂保卫科的同事也模糊回忆起,王强确实有打各种复杂绳结的爱好,
有时会用废弃的纱线练习。线索再次指向王强,但他已经死了。“模仿作案?
”陈志刚提出假设,“有人知道王强的这门‘手艺’,并刻意模仿,
甚至可能是在替王强完成某种‘遗愿’或进行报复?那个侄子嫌疑很大!
”警方立刻开始全力查找王强的这个侄子。然而,王强家族关系简单,直系亲属都已过世,
档案里从未记录过他有什么侄子。调查陷入了瓶颈。屋漏偏逢连夜雨。
天气预报中的暴雨如期而至,夜晚的江城再次被笼罩在水幕之中。尽管加大了巡逻警力,
重点布控了以光明纺织厂旧址为中心的区域,
但所有人的心都揪紧了——凶手前四次都选择了这样的天气,这一次呢?晚上十一点,
指挥中心的电台一片寂静,只有雨声和偶尔巡逻车辆的报告声。陈志刚坐镇指挥部,
眼皮狂跳,一种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十一点三十七分,
刺耳的报警电话终于响起——但不是在前线布控区域。“城南!兴华路惠民小区后巷!
发现一名女性死者!红裙!绳结!”消息如同晴天霹雳!
凶手竟然跳出了警方精心布控的范围,转移到了城南!现场迅速被封锁。同样的红裙长发,
同样的双环缚捕结,同样的窒息死亡。死亡时间约在半小时内。
张晓萌强忍着愤怒和悲痛进行尸检。“凶手速度极快,几乎是一击毙命。
绳结打法……完全一致,包括那个习惯性的反扣。”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但这次……受害者嘴里有东西。
”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受害者口腔深处夹出一小片被唾液浸湿的纸片。纸片很普通,
像是从某个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上面用清晰的钢笔字写着一行小字:“你们抓错人了。
”挑衅!**裸的挑衅!会议室里,气压低得可怕。布控失败,
凶手在警方眼皮底下再次作案,还留下了嘲讽的字条。挫败感和怒火在空气中蔓延。
“他怎么知道我们的布控重点?他怎么知道我们在查王强?”李伟一拳砸在桌子上。
一直沉默不语的老刑警赵大年,盯着投影上那张写着字的纸片,
以及新旧五个案发现场的照片,缓缓开了口:“也许,我们真的抓错‘方向’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王强”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又在旁边画了另一个更大的圈。
“我从一开始就有点疑惑。”赵大年的声音低沉而冷静,“你们看,前四起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