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图鉴
作者:佛系的鱼头
主角:沈曼林曦
类别:短篇
状态:已完结
更新:2025-09-29 17:40
免费试读 下载阅读器离线看全本

知名网文写手“佛系的鱼头”的连载佳作《伤痕图鉴》是您闲暇时光的必备之选,沈曼林曦 是文里涉及到的灵魂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她想起沈曼直播中那3秒的失神,想起她摩挲手链的动作,想起她那句“你很特别”。她……

章节预览

序言:她把伤痕画成了武器这世上最锋利的刀,不是刻在皮肤上的,而是画在人心上的。

林曦曾用画笔治愈302个人,她说:“伤痕是光进入的地方。

”可当她被自己救过的人推下深渊,她开始问:如果光能被扭曲,那治愈,

会不会也是一种暴力?30天,她不再画希望,

而是设计一场精准的心理崩塌——用对方教会她的语言,

植入焦虑的频率;用曾经疗愈世界的色彩,调配出最慢性的毒。她不碰她一根手指,

却要她比死更痛。她不发一条辱骂,却让她的世界寸草不生。这不是复仇,

这是一场以“治愈”为名的精神解剖,而当她终于站在胜利的边缘,

却发现——自己手腕上的“蜕皮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咬住了自己的心脏。

“我们曾是彼此的伤口,现在是彼此的药。”——《伤痕图鉴》第一章:我吞下的光,

变成了毒“她曾用画笔带人走出黑夜,后来,她把光调成了毒。”凌晨三点十七分,

林曦蜷缩在出租屋的墙角,手腕内侧那道“蜕皮蛇”疤痕正渗出细小血珠。

血珠沿着她苍白的手腕滑落,在地板上晕开一朵微小的红花,像一颗被碾碎的心脏。她没擦。

她只是盯着那滴血,仿佛在看自己最后一丝生命力的泄漏。

五粒抗抑郁药的铝箔板散落在脚边,像一片被撕碎的翅膀。手机屏幕还亮着,

第12001条私信静静躺在小红书后台:“去死吧**!

你画的‘拥抱太阳’是**未成年人的诱饵,你这种**就该被烧死。”她没哭。

眼泪早在三天前就流干了。那时她还是“治愈系插画师林曦”,拥有20万粉丝,

被抑郁症患者称为“光的搬运工”。她的“拥抱太阳”系列,

用温柔的线条与低饱和度的色彩,记录了302个走出黑暗的故事。每一张画背后,

都是一次生命的挣扎与重生。可现在,

那些画全被P成了“恋童暗示”——她笔下的孩子被加上诡异的眼神,

背景添上模糊的成人剪影,配文写着:“姐姐说画画能治愈,其实是想骗我们脱衣服。

”舆论像一场无声的雪崩。先是私信轰炸,然后是热搜词条#插画师林曦诱骗未成年人#,

再后来,警察找上门,房东送来退租通知,连她曾帮助过的自闭症儿童家长都拉黑了她。

“自诉案件举证难。”派出所的民警摇头,“这些账号都是匿名的,IP分散在全国,

你得自己收集完整证据链——没个三年,别想立案。”三年?她连三天都快撑不住了。

她低头看着手腕上的“蜕皮蛇”。那是五年前,一个叫沈曼的女孩康复时送她的礼物。

沈曼说:“蜕皮蛇会痛,但旧皮脱落后,里面是新的自己。”林曦把它纹成了疤痕状的刺青,

提醒自己:伤痕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可现在,这道疤在渗血。她伸手摸了摸镜面。

镜中映出一张浮肿的脸,眼眶深陷,嘴唇干裂。她盯着自己的瞳孔,

轻轻打开手机闪光灯——光束刺入眼底的瞬间,瞳孔收缩慢了0.3秒。

这是她五年抑郁症治疗中,从未有过的生理反应。“神经系统开始失控了。”她喃喃自语,

像是在记录病例,“抗抑郁药失效,自主神经紊乱,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下一步,

是幻觉吗?”她翻出治疗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第0天。目标:沈曼。30天内,

让她在无任何身体伤害的情况下,体验比我更痛苦的社会性死亡。”她顿了顿,

又添上一句:“用画笔完成法律无法完成的正义。”窗外,北京五环外的天际线泛起灰白。

晨光刺入眼睛,她瞳孔剧烈收缩——这一次,她用手机慢镜头录下了全过程。

0.3毫秒的延迟。她将视频命名为《目标焦虑指数表_V1》,存入加密文件夹。五年前,

林曦还在互联网大厂做UI设计师,每天画按钮、调色板、优化用户体验,

却治不好自己的抑郁。直到她在“心灵驿站”抑郁症互助小组遇见沈曼。那是个雨夜,

会议室里只有七个人。沈曼坐在角落,手腕上缠着绷带,声音轻得像风:“我……想活下去,

但不知道怎么活。”林曦递给她一张纸:“试试画画?不用好看,画出你心里的样子。

”沈曼画了一条蛇,蛇皮裂开,里面是半只蝴蝶。“它在蜕皮。”她说,“痛,

但我想变成新的。”林曦鼻子一酸。那天起,她开始用插画记录沈曼的康复过程。

365天、365张画,从“蜷缩的影子”到“推开窗的人”,

从“药瓶堆成山”到“第一次拥抱阳光”。沈曼康复那天,

送她一张手绘明信片:蜕皮蛇盘绕成心形,背面写着:“谢谢你,让我相信伤痕也能发光。

”林曦把这张明信片贴在墙上,和后来301个康复者的故事并列。她辞了职,

全职做治愈系插画师,小红书粉丝涨到20万,评论区全是“你的画救了我”。她以为,

光真的可以传递。直到三天前,那条热搜炸开。她翻出沈曼的账号——“清道夫曼曼”,

287万粉丝,被捧为“网络正义女神”。直播间的她素雅白裙,

语气温柔:“我们要净化网络,让恶人无处遁形。”弹幕刷着:“姐姐好正义!

”“求姐姐帮我曝光XX!”林曦的手指颤抖着滑动屏幕。突然,镜头拉近,

沈曼无意识地摩挲左手腕——那是一条梵克雅宝四叶草手链。林曦的呼吸停滞了。

那是她送给“康复成功”粉丝的礼物,全球**,她只送出了七条。沈曼是第一个收到的人。

“你不是说……你好了吗?”她对着屏幕whisper,“你不是说,

蜕皮蛇会变成蝴蝶吗?”直播继续。沈曼轻笑:“上次那个插画师差点自杀了,

这种傻X最好都消失。”弹幕飘过:“姐姐用的什么法律漏洞?

”沈曼眨眨眼:“自诉案件举证难,警察都拿我没办法。”林曦的手机掉在地上。

她终于明白了。不是系统不公,是有人在利用系统的漏洞,制造一场精准的谋杀——用舆论,

用匿名,用道德审判,把一个治愈者,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凶手,是她亲手救过的人。

她捡起手机,打开备忘录,

新建文档:复仇计划·代号:伤痕图鉴她调出沈曼的直播回放,

一帧一帧分析:说话节奏:每17秒轻抿嘴唇,是焦虑表现手部动作:无意识摩挲手链,

与五年前她在小组分享时一模一样背景书架:第三层右数第二本书,《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书角卷起——说明常翻她打开绘图软件,新建画布。第一张草图:一只温柔的手,

正将毒药注入另一只手的静脉。针管透明,药液泛着微光,

像极了她曾经画过的“治愈之光”。她命名为:《治愈的背面》。窗外,晨光终于刺破云层,

照在她手腕的“蜕皮蛇”上。血已凝固,疤痕微微发烫。她打开《目标焦虑指数表》,

瞳孔反应延迟0.3ms|手腕疤痕渗血1次|情绪稳定性:崩溃临界她合上电脑,

轻声说:“这次,轮到你了,曼曼。我会用你教会我的方式——把你的伤痕,

画成你的坟墓。”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写下这句话的同时,沈曼正坐在直播间补妆。

助理递来一杯咖啡,放在书桌角落。杯底压着一张泛黄的明信片——蜕皮蛇盘绕成心,

背面字迹模糊:“谢谢你,让我相信伤痕也能发光。”沈曼没看它。她打开手机,

给一个匿名群发了消息:“目标已崩溃,继续推进‘**’叙事,加大力度。”她笑了笑,

戴上那条四叶草手链,开启新一场直播:“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识别披着羊皮的狼。

”第二章:我以你的名字,画下第一道伤“她开始用你的语言呼吸,用你的逻辑思考,

直到你再也分不清——她是你的影子,还是你的噩梦。”第4天,清晨6:17。

林曦坐在医院病床边缘,手腕上的“蜕皮蛇”已结痂,但皮肤下仍隐隐发烫。她打开手机,

新建一个账号:@曼曼的小太阳。头像是一束低饱和度的向日葵,

背景是浅灰蓝——沈曼直播间常用的色调。简介写着:“姐姐的光,照亮了我的黑夜。

”她没有立刻发帖,而是翻遍“清道夫曼曼”的所有直播回放、评论区互动、粉丝群发言,

像一名法医在解剖尸体。她提取关键词:“净化”“恶人无处遁形”“我们不是网暴,

我们是正义”“你敢说你没罪?那你怕什么证据?”她把这些话术拆解、重组,

融入自己的语言系统。然后,她发布了第一张插画:《清道夫的羽翼》。画中,

一个白裙女子站在高楼边缘,手中握着一把由光构成的扫帚,清扫着漂浮在空中的黑色污点。

污点里隐约可见扭曲的人脸,像是被审判的罪魂。配文:“姐姐,你说的对,

这个世界需要被净化。而你,是唯一敢站出来的人。”评论区很快有人质疑:“你是新粉?

怎么画风这么像P的?”她秒回:“我是三年前被姐姐救过的人,一直不敢说话。

直到我看到林曦那种**还想装受害者……我忍不了了。”她用了“林曦”全名,

语气带着愤怒与委屈,像极了沈曼粉丝群里的“觉醒者”。三小时后,

一条私信弹出:“清道夫曼曼”:你很特别。林曦的手指停在屏幕上,心跳漏了一拍。

她知道,鱼,咬钩了。第5天,沈曼在直播中提到:“最近有个新粉丝,画得不错,

懂我的理念。”弹幕刷屏:“姐姐收徒吧!”“感觉她比老粉还懂你!

”林曦坐在出租屋的地板上,盯着那条私信,像盯着一条毒蛇的瞳孔。她知道,这只是测试。

果然,当晚,“曼曼的小太阳”收到一条新消息:“你说你懂我的痛苦。

那你说说——你最想‘净化’的人是谁?”林曦盯着这句话,读了七遍。这不是在问仇恨,

而是在测试忠诚度。沈曼需要一个“共犯”,一个愿意亲手点燃火把的人。她闭上眼,

翻出手机相册里一个早已注销的账号截图——那是三年前一个真实网暴案的施暴者,

ID“黑夜判官”,因恶意曝光抑郁症患者隐私被全网封禁,后来销号消失。

她伪造了一组聊天记录:“黑夜判官”嘲讽受害者:“你这种抑郁症就是矫情。

”她回复:“你凭什么这么说话?”对方辱骂:“你是不是也想死?来啊,我直播你跳楼。

”她把这段记录做成图,发给沈曼:“姐姐,这是我最想净化的人。他让我朋友跳了楼。

我恨自己当时没站出来。”沈曼回复得很快:“你终于醒了。我们不是网暴,

我们是替天行道。”林曦看着这句话,胃里翻涌起一阵寒意。

她突然意识到——沈曼不是在做正义,她是在扮演正义。她需要观众,需要信徒,

需要一场永不落幕的审判仪式。而林曦,

正成为她仪式中最完美的祭品——一个“觉醒”的共犯,一个“被拯救”的工具。第6天,

她发布第二张画:《伤痕的重量》。画中,一个女孩跪在地上,

背上压着无数张写满“你该死”“去死吧”的纸条,纸条化作黑色藤蔓,缠绕她的四肢。

而在她头顶,一只手轻轻拂去一张纸条,阳光从裂缝中洒下。配文:“姐姐,我懂你的痛苦。

那种想消失又不敢死的感觉。你背上的每一道伤,我都看得见。

”她用了沈曼常提的“背负正义”隐喻,也精准复刻了她五年前在互助小组说过的原话。

当晚,沈曼直播时突然停顿了3秒。镜头前,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四叶草手链,

右眉轻微抽搐。弹幕问:“姐姐怎么了?”她勉强笑了笑:“没事,有点累。

右眉抽搐频率+17%|焦虑指数上升28%预计7天内出现幻听她抬头看向镜中自己。

眼眶浮肿,嘴唇干裂,但眼神却异常清醒——清醒得不像一个病人,

而像一台正在校准的仪器。第7天,她开始设计“潜意识武器”。她打开绘图软件,

新建一张表情包:一个微笑的卡通女孩,头顶飘着蓝色波点,像星空,又像泪滴。

她将这些波点调成#3A5F7D——这是心理学界公认的“抑郁症悲伤色”,

能引发边缘系统的不适,却不会被意识察觉。更关键的是,她将这些波点,

童年照片的轮廓:眼角的弧度、发尾的卷曲、耳垂的小痣整张图看起来只是普通治愈系表情,

但对沈曼而言,这是潜意识的回声——她童年被母亲锁在房间、独自哭泣的画面,

正以光的形式,悄然入侵她的视觉神经。她将表情包发到粉丝群,

配文:“姐姐说要保持快乐,我做了这个表情送你。”半小时后,

有人回复:“这个颜色有点怪,看着心里发闷。”她微笑删除。她知道,不是颜色有问题,

是记忆在苏醒。第8天,她收到沈曼的第三次私信:“你真的……很懂我。

”林曦没有立刻回复。她打开治疗笔记,翻到五年前的一页:2018年3月14日,

沈曼第一次来小组。她说:“我小时候总被妈妈关在房间,她说我情绪不稳定,会吓到客人。

”她画了一扇门,门缝透出光,但她不敢开。”她合上笔记,终于回复:“因为我也曾是你。

”发送后,她盯着手机屏幕,直到电量耗尽。她知道,这句话会让沈曼想起那扇门,

想起那道光,想起那个蜷缩在角落、不敢呼吸的女孩。她也在想起自己。

那个曾相信“画能救人”的林曦,那个把蜕皮蛇当勋章的林曦,那个以为光可以传递的林曦。

可现在,她正用同样的光,在沈曼心里种下一场雪崩。深夜,她站在浴室镜子前,

手腕疤痕隐隐作痛。她打开手机闪光灯,再次测试瞳孔反应。光束刺入,

瞳孔收缩——延迟0.2秒。比昨天又慢了0.2秒。她翻开《目标焦虑指数表》,

血第2次|瞳孔反应延迟累计0.5ms|情绪稳定性:持续下降她忽然笑了一声,

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原来复仇,也是一种成瘾。”“你越精准,越冷静,

越像在做一件正确的事——就越感觉不到,自己的心正在一块块剥落。

”她想起沈曼直播中那3秒的失神,想起她摩挲手链的动作,想起她那句“你很特别”。

她突然害怕——不是怕失败,而是怕成功。如果沈曼真的崩溃了,

如果她真的体验到比死更痛的“社会性死亡”……那她林曦,

还是那个曾用画笔带人走出黑夜的人吗?还是说,她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

也画进了那幅《治愈的背面》?她不知道的是,

就在她写下“情绪稳定性:持续下降”的同时,沈曼正坐在书桌前,

盯着那张“蓝色波点”表情包。她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它时,耳边会响起童年的锁门声。

她不知道为什么,手链会突然发烫。她不知道为什么,那扇门的轮廓,会和表情包的波点,

完美重合。她下意识伸手,从抽屉深处摸出一张泛黄的明信片——蜕皮蛇盘绕成心,

背面写着:“谢谢你,让我相信伤痕也能发光。”她盯着它看了很久,然后,

轻轻把它压在了咖啡杯下。像埋掉一段,她不敢面对的记忆。第三章:你吃的药,

是我画的符“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药,却不知道——真正失效的,是她曾相信的正义。

”第9天,沈曼的直播间多了一位“特别嘉宾”——某知名心理专家,白大褂,金丝眼镜,

语气沉稳:“近期部分粉丝出现焦虑、失眠、幻听,可能与网络信息过载有关。

”弹幕刷着:“姐姐也要注意身体!”“别累着了,我们心疼!”林曦坐在出租屋的地板上,

冷笑。她知道,这不是关心,是防御。沈曼察觉到了什么——那3秒的失神,右眉的抽搐,

深夜突然惊醒的冷汗。她开始拉专家站台,用“科学”为她的崩溃贴上“正义的代价”标签。

而林曦,早已准备好下一刀。第10天,她发布新系列:《药语者》。三张插画,

表面是科普抑郁症药物原理,实则暗藏认知瓦解符号。第一张:《药丸的形状》画中,

一排抗抑郁药整齐排列,每颗药丸都微微变形——有的像眼睛,有的像耳朵,

有的像张开的嘴。配文:“你吃的药,真的只是药吗?还是……在悄悄改变你?

”第二张:《血脑屏障》大脑被画成一座透明宫殿,药物如士兵列队进入,但士兵的盾牌上,

刻着“服从”“麻木”“遗忘”。配文:“它保护你,还是控制你?

”第三张:《依赖的藤蔓》药瓶倒出的药丸化作黑色藤蔓,缠绕心脏,根须深入脊椎。

配文:“你以为你在治疗,其实你在被驯化。”她没点名,没攻击任何人。但她知道,

沈曼会看懂。因为这三张画的构图逻辑,完全复刻了五年前林曦教她的认知行为疗法图解。

那是她康复的关键工具。而现在,林曦把它改造成了一把回旋镖——用她学过的知识,

击碎她现在的信仰。第12天,沈曼直播。她比往常慢了几秒开麦,

声音有些发飘:“最近……有点累,药好像不太管用了。”弹幕瞬间炸开:“姐姐别停药!

”“是不是压力太大?”“那些黑子太恶心了!”她勉强笑了笑:“没事,我调整一下剂量。

”林曦看着屏幕,手指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她知道,药效的“失效”,

从来不只是生理问题。当一个人开始怀疑药物,药物就真的会失效。

这是心理学中的“反安慰剂效应”——你相信它没用,它就真的没用。而她,刚刚亲手,

在沈曼心里种下了那颗怀疑的种子。

2|目标公开承认药效减弱|焦虑指数上升至41%幻听窗口期:提前至5天内。

她合上笔记,看向墙上贴满的302张便签。每一张,都曾是一个人走出黑暗的证明。

可现在,她正用同样的逻辑,记录另一个人坠入深渊的过程。她突然想起五年前,

沈曼第一次吃药时的恐惧:“这药会不会让我变傻?会不会让我再也感觉不到快乐?

”当时她握住沈曼的手说:“药不会改变你,它只是帮你找回自己。”可现在,

她画的每一笔,都在告诉沈曼:药正在吞噬你,药让你更脆弱,药让你不再是自己。

她盯着自己的手,轻声问:“我是在复仇,还是在……变成她?”第13天,

沈曼团队发来私信:“@曼曼的小太阳:你觉得林曦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她真的被冤枉了吗?

”林曦盯着这条消息,笑了。这是试探,也是陷阱。他们想确认她是否“忠诚”,

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倒戈”。她深吸一口气,回复:“垃圾就该消失。她那种人,

活该被网暴。”发送后,她立刻打开绘图软件,新建画布。

她要发布“终极武器”——重制版《拥抱太阳》系列。这一次,她不再画希望,

而是画记忆的碎片。

她调出沈曼童年照片的扫描件——那是她五年前从互助小组档案中偷偷保存的。沈曼8岁,

穿着粉色连衣裙,站在家门口,眼神怯懦。她将这张脸碎片化,

嵌入每一幅“拥抱太阳”的背景中:云朵的轮廓阳光的光斑孩童的影子再将这些碎片,

统一染成#3A5F7D蓝色——那是一种低频光,能诱发边缘系统的不适,

长期暴露可导致情绪钝化。她命名为:《拥抱太阳·记忆重置版》。配文:“姐姐说,

太阳能治愈一切。可如果,太阳底下藏着我们不敢看的记忆呢?”第15天,沈曼直播。

她刚开麦,突然停住。手指无意识地抓挠手腕,眼神失焦。三秒后,她猛地抬头,

声音发抖:“为什么……药不管用了?”弹幕瞬间刷屏:“姐姐怎么了?”“是不是太累了?

”她没回答,而是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仿佛那里有什么东西在爬。

林曦在监控画面中看到这一幕,心跳加速。幻听出现了。比她预测的还早两天。

发率100%|焦虑指数:58%手腕疤痕疼痛频率:每小时3次她抬头看向镜中自己。

已经连续48小时未合眼,眼白布满血丝,画稿线条开始颤抖。可她还在画。

她画了一幅新草图:两只手互相包扎,伤口渗出的不是血,

而是#3A5F7D蓝色颜料。她命名为:《治愈的代价》。她知道,

这不仅是给沈曼的,也是给自己的。她开始梦见那些被她帮助过的人——302张脸,

齐刷刷转过来,质问她:“你不是说画能救人的吗?现在,你在救谁?”她没答案。深夜,

她打开手机,点进302位患者的私信列表。每一个头像,都曾给她发过“谢谢你,

我活下来了”。她新建群聊,输入文字:“阳光会来的。别怕。”手指悬在“发送”键上,

停了整整三分钟。然后,她按下删除。她不能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她,正在用同样的画笔,

把另一个人推下深渊。她只在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当治愈者变成伤害者,我上瘾了。

蜕皮蛇在流血。”窗外,北京的天还没亮。她手腕上的疤痕,又一次渗出了血珠。像一条蛇,

在无声地蜕皮。可这一次,它蜕下的,是她最后一点光。她不知道的是,

就在她删除群发消息的同时,沈曼正坐在书桌前,反复播放那段“药不管用了”的直播回放。

她盯着自己的手,总觉得皮肤下有东西在爬。她翻开药盒,盯着药丸看了十分钟,最终没吃。

她打开抽屉,摸出那张泛黄的明信片——蜕皮蛇盘绕成心,背面写着:“谢谢你,

让我相信伤痕也能发光。”她盯着它,眼泪突然落下。她想起五年前,

林曦握住她的手说:“你不是垃圾,你是伤痕未愈的人。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画下蜕皮蛇时的颤抖。她想起那扇被锁住的门,和门缝外那一缕光。

她把明信片紧紧攥在手里,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可她不知道的是——那张明信片的背面,

早已被林曦扫描、碎片化、染成蓝色,嵌入了她每天看到的“治愈”画中。她以为的光,

早已被调成了毒。第四章:我在你常去的咖啡馆,留下了一封遗书“她终于发现,

自己活在一个被精心绘制的噩梦里——而画师,正是她最信任的影子。”第16天,

沈曼发布新视频:《警惕新型网络精神控制》。镜头前的她素雅白裙,

神情凝重:“最近有粉丝反映,

看到某些‘治愈系’内容后出现焦虑、幻觉、睡眠障碍……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新型操控。

查看完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