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见花妖:一场跨越三季的报恩》目录最新章节由渭州泽凡提供,主角为沈砚晚月周虎,月见花妖:一场跨越三季的报恩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短篇言情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你不用这么客气。院里也没什么活儿,你安心住下就好。”他不知道,“晚月”这个名字,……
章节预览
第一章春沼:泥沼里的银纹与书生的温柔江南的春,总裹着化不开的湿气。
像是老天把一整年的柔情都揉进了雨丝里,淅淅沥沥,缠缠绵绵,把青石板路润得发亮,
把古镇的白墙黑瓦晕成了水墨丹青。沈砚踩着这样的青石板路往后山走时,
油纸伞的伞骨已经被雨打湿了大半,泛着淡淡的霉味。他租住在古镇东头的老院,
院里的松烟墨快用完了——那是他画画的命根子。前几日听巷口卖纸的王婆说,
后山的老松长得茂密,松烟醇厚,最适合做墨,便趁着今日雨小,揣着半块碎银子上了山。
他今年二十岁,本该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却因三年前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
从金陵的富家公子变成了寄人篱下的落魄书生。一路辗转到这乌镇时,
身上只剩几件旧衣衫和一箱子画具。好在古镇民风淳朴,房东张阿婆见他可怜,
把老院的西厢房租给了他,租金给得极低,还时常送些自家腌的咸菜过来。
山路比想象中难走。黄泥粘在鞋底,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力气,裤脚早已湿透,
冰凉地贴在小腿上。沈砚走得慢,转过一道被藤蔓缠绕的弯时,
忽然听见“咕噜”的水声——是山洪过后留下的泥沼。浑浊的泥水裹着断枝败叶,
在雨雾中泛着暗绿色,像一头蛰伏的野兽,等着吞噬路过的生灵。他本想绕开,
目光却被泥沼中央的一抹浅黄勾住了。那是株月见草。寻常的月见草花瓣多是纯白或淡粉,
可这株不一样,外层花瓣是皎洁的白色,此刻却被泥浆染得发黄、腐烂卷边,
露出里面带着银纹的内层花瓣,像被揉皱的银箔,在昏沉的雨雾中依旧透着点微光。
更让人心疼的是,它的根茎断了半截,只有几根细如发丝的须根还沾着少许泥土,
眼看就要被湍急的泥水彻底吞没,连最后一点生机都要被掐灭。沈砚蹲下身,
油纸伞斜斜地挡在头顶,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他的肩膀上,很快洇湿了藏青色的长衫。
他自小就喜欢花草,家里没败落时,书房外的庭院里种满了月季、兰草和月见草,
母亲总说“花草通人性,你待它好,它便给你开花”。后来家道中落,
那些花草被变卖的变卖、枯死的枯死,只剩他画纸上还留着些花草的影子。眼前这株月见草,
哪怕在泥沼里挣扎,银纹花瓣依旧透着股倔强的劲儿,
让他想起了三年前那个深夜——父亲把家里最后一幅字画交给当铺时,他躲在书房里,
看着窗台上枯萎的月见草,暗下决心“就算再难,也不能丢了读书人的风骨”。“罢了,
带你回去吧。”沈砚轻轻叹了口气,收起油纸伞放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卷起袖口。
泥沼的水冰凉刺骨,刚探进去,就冻得他打了个寒颤。他避开水里锋利的断枝,
指尖轻轻捏住月见草的根茎,一点一点将它从粘稠的泥里**。过程中,
几片腐烂的花瓣落在泥水里,像一声微弱的叹息。回到老院时,雨已经停了。
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白墙黑瓦镀上了一层金边。沈砚先去井边打了桶清水,
把月见草放在石台上,用干净的棉布蘸着井水,细细擦去花瓣和根茎上的泥浆。
他的动作很轻,像是在呵护一件易碎的珍宝,连呼吸都放得缓了些。擦干净后,
他在院角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破旧的瓦盆——那是前房东留下的,
边缘磕了个小口,盆底还有个小小的漏水孔。他找了块碎布堵住孔,
又从院角的菜地里挖了些疏松的腐叶土,一层土一层肥地铺进瓦盆,
最后才将月见草小心翼翼地栽进去。做完这一切,他坐在院中的石凳上,
看着瓦盆里蔫蔫的草株,轻声说:“你若能活下来,往后便在这儿安身吧。我虽穷,
却也能给你一口水、一片遮风挡雨的地方。”接下来的日子,
沈砚成了这株月见草的“专职照料人”。清晨天不亮,他就起来给草株浇水,
用的是檐角接的雨水——他说“雨水软,不含井水里的硬气,
不伤根”;中午太阳烈时,他会搬个竹筛子挡在瓦盆上方,
竹筛的缝隙刚好能漏下柔和的阳光,既不晒焦花瓣,又能让草株吸收养分;晚上读书读累了,
他会把瓦盆搬到书桌旁,就着油灯的光,对着草株轻声念两句刚写的诗,
或是讲一讲白天在古镇里看到的趣事——比如巷口王婆的孙子又偷摘了邻居家的枇杷,
或是河边的柳树发了新芽。他不知道,每当月光洒在瓦盆上时,
月见草的银纹花瓣都会微微闪烁。那些被他念出的诗句、指尖落下的温度、眼底的温柔,
甚至是偶尔叹息时的气息,都顺着根茎钻进了草株的灵核里,像一颗颗带着暖意的种子,
在黑暗中悄悄发了芽。这株月见草并非凡物。它生长在后山百年,
吸收了数十年的月华与山灵之气,本就快要化形,却被山洪冲毁了灵脉,险些魂飞魄散。
沈砚的照料,不仅救了它的命,更用“人”的温情,填补了它灵核里的空缺。
一个满月的夜晚,沈砚因赶画一幅《秋江独钓图》,伏案睡着了。窗棂外,
月光像流水一样洒进书房,落在瓦盆里的月见草上。草株突然轻轻颤动起来,
银纹花瓣吸收着月华,发出淡淡的白光,断了的根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生长,
枯黄的叶片一片片脱落,新的嫩芽从根部冒了出来,很快就长到了半尺高。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时,草株顶端的花苞突然裂开——不是绽放出花朵,
而是凝结出了一个小小的、透明的人影。那是个穿着浅粉裙衫的少女,身高不过半尺,
头发上还沾着两片未化形的白色花瓣,正好奇地打量着沈砚的书房:书架上堆着泛黄的书卷,
书桌上铺着未干的画纸,砚台里还剩半池墨,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旧书的气息。
“原来……这就是‘人’的样子。”少女轻声呢喃,声音像花瓣落在水面的轻响,
细弱却清晰。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纤细白皙,指甲盖泛着淡淡的粉色,和沈砚的手很像。
昨夜化形时,她听见了沈砚梦中的呓语,说“若有机会,想再画一次金陵的春”,
也记住了他反复念出的名字——沈砚。“沈砚,”少女轻轻念出这个名字,
眼底泛起细碎的微光,像撒了把星星,“你救我一次,护我一程,我便护你一季,不,
护你岁岁年年,直到你不需要我的那天。”她踮起脚尖,想碰一碰沈砚垂落在桌沿的发丝,
指尖却穿过了他的头发——刚化形的妖力还不稳定,她还无法触碰实物。少女并不气馁,
只是安静地坐在瓦盆边缘,看着沈砚熟睡的侧脸,直到晨光越来越亮,才重新化作一道白光,
钻进了月见草的花瓣里。第二章夏院:茉莉香里的相遇与隐秘的温柔入夏后,
古镇的雨少了,多了些闷热的潮气。正午的太阳像个火球,把青石板路晒得发烫,
连河边的柳树都耷拉着叶子,没了精神。沈砚的书房总是开着一扇西窗。一来能通风,
驱散屋里的闷热;二来能让下午的阳光照进书桌,方便他看书写画。这日傍晚,
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他刚画完一幅《雨后山景图》——画的是后山的雨景,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山脚下还画了一株小小的月见草,银纹隐约可见。
他小心地把画纸从画架上取下来,铺在院中的竹架上晾晒。竹架是他前几日用旧竹片搭的,
虽不精致,却很结实。刚铺好最后一张画纸,
身后突然传来“哗啦”一声响——像是画纸被风吹落在地的声音,
还带着点布料摩擦的轻响。“莫不是风大了?”沈砚心里嘀咕着,转身去看。这一看,
却愣住了。竹架旁站着一个陌生的少女。她穿着一件浅粉色的裙衫,裙摆像展开的月见花瓣,
边角还沾着点淡淡的墨渍;头发很长,乌黑的发丝垂到腰际,发间别着两朵白色的花苞,
像是刚从枝头摘下来的,还带着点水汽;皮肤像月光下的白瓷,透着淡淡的粉,
眼睛又大又亮,像含着一汪江南的泉水,此刻正有些无措地看着地上散落的画纸。
“你是……”沈砚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心里满是疑惑。这乌镇不大,
东西两条街加起来也不过三里地,邻里街坊他都认识,
从未见过这样一位姑娘——她的穿着不像镇上的农户,气质也不像大户人家的**,
倒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人。少女被他的目光看得有些紧张,手指紧紧捏着画纸的边角,
指节都泛了白。她其实是傍晚时偷偷化形的,本想帮沈砚把画纸收起来,却没控制好力道,
撞翻了竹架。此刻被沈砚当面撞见,她脑子里一片空白,
只能想起白天听巷口王婆说的“邻镇有姑娘来寻亲迷路”的事,
便慌慌张张地开口:“我……我家在邻镇的桃花村,来寻我舅舅,可走了半天也没找到,
看见这院里有花,就想进来躲躲太阳……”她说着,指了指院角的茉莉。
那是沈砚上个月从河边挖来的野茉莉,栽在一个破陶罐里,枝叶倒是茂盛,却一直没开花,
只有几个小小的花苞挂在枝头。沈砚顺着她的手指看了眼茉莉,
又回头看了看少女澄澈的眼神。她的眼神很干净,像刚出生的小鹿,没有半点杂质,
让人不忍心怀疑。他想起前几日确实听王婆说过,邻镇有户人家的姑娘来寻亲,
好像是姓“月”。“原来如此。”沈砚松了口气,走上前,捡起地上的画纸,
掸了掸上面的灰尘,“你别害怕,我不是坏人。这画纸没坏,只是沾了点灰。你若不嫌弃,
今晚可在偏屋暂住,偏屋虽小,却也干净。明日我去帮你打听舅舅的住处,
镇上的人我大多认识,或许能帮上忙。”少女没想到沈砚这么容易就相信了她,
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星星落进了眼底:“真的吗?谢谢你!我叫晚月,
晚上不会麻烦你的,我可以帮你浇花、扫地、做饭,我什么都会做!”“晚月,
”沈砚念了遍这个名字,觉得像极了夜间的月色,温柔又干净,“我叫沈砚,
你不用这么客气。院里也没什么活儿,你安心住下就好。”他不知道,“晚月”这个名字,
是少女昨夜化形时,听着窗外的月色想出来的——她是月见草化的妖,生于月夜,
便以“月”为名,又因感念沈砚的“晚”来相救,便加了个“晚”字。
从第二天起,沈砚发现“没什么活儿”这句话,彻底说错了。清晨他刚睡醒,
就听见院中有轻微的响动。穿好衣服走出去一看,晚月正提着水桶往水缸里倒水,
水缸里的水面上还浮着几片带着露水的茉莉花瓣,清晨的阳光洒在花瓣上,泛着淡淡的金光。
见他出来,晚月笑着回头:“沈砚,你醒啦!这是我清晨在后山接的露水,混着井水,
喝起来有茉莉香,你试试?”沈砚走过去,拿起水瓢舀了半瓢水。水刚入口,
就有一股清甜的香气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点凉意,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困倦。
他惊讶地看着晚月:“这水……怎么会有茉莉香?”“我把茉莉花瓣泡在水里了呀。
”晚月眨了眨眼,笑得有些狡黠,“我奶奶说,花瓣泡过的水好喝,还能安神。
”她没说的是,这些茉莉花瓣是她用妖力催开的花苞,
露水也是她引着晨露汇聚到水桶里的——寻常的露水,哪有这么清甜。
上午太阳渐渐烈起来,沈砚在书房里画画,画着画着,突然闻到一股清甜的香气。
他以为是自己闻错了,可那香气越来越浓,带着点熟悉的茉莉味。走出书房一看,
院角的茉莉竟然全部开了!白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层层叠叠的花瓣像雪花一样,
满院都是清甜的香气,连书房里的墨香都被中和了,变得格外清新。
“这茉莉……怎么突然开了?”沈砚蹲在陶罐旁,看着绽放的茉莉,满是疑惑。
他照顾这茉莉快一个月了,花苞一直紧闭着,怎么今天突然全开了?“可能是今天太阳好,
又喝了露水,就想开了吧。”晚月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个小竹篮,
里面装着刚摘的茉莉花,“我摘了些花瓣,晒干了能泡茶,还能放在书里当书签,防虫蛀。
”沈砚抬头看着她,阳光洒在她发间的花苞上,泛着淡淡的光。他忽然觉得,
晚月就像这茉莉一样,带着股干净的香气,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他的生活,让这简陋的老院,
多了些生机与暖意。中午吃饭时,晚月端上来两碗粥和一碟咸菜。粥是用小米熬的,
熬得软糯香甜,上面还撒了些切碎的青菜叶;咸菜是张阿婆送的,晚月却用热油炒了一下,
还加了点蒜末,吃起来格外香。沈砚吃了两碗粥,
比平时多吃了半碗——他很久没吃过这么香的饭了,以前要么是自己随便煮点粥,
要么是在巷口的面馆吃碗阳春面。“晚月,你的手艺真好。”沈砚放下碗筷,
真心实意地夸赞。晚月被他夸得有些脸红,低下头,手指绞着裙角:“我奶奶教我的,
她以前总说,要想留住人,先留住人的胃。”她说这话时,声音很小,像蚊子哼,
沈砚没太听清,只当她是在说奶奶的事,便没追问。下午沈砚看书时,
晚月搬了个小凳坐在窗旁,手里拿着一把旧竹扇,轻轻给她扇风。竹扇是沈砚的旧物,
扇柄已经磨得光滑,晚月却用得很顺手。扇出来的风带着点凉意,却不会吹乱他的书页,
也不会吹得他头疼——像是精准地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风。沈砚偶尔会抬头看她。
晚月扇风时很认真,眼睛看着窗外的茉莉,嘴角带着淡淡的笑,阳光洒在她的侧脸上,
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像一幅安静的画。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挺好——有书可读,
有画可画,还有个温柔的姑娘陪着,哪怕清贫,也甘之如饴。最让沈砚惊讶的是一次午后。
他画完一幅《月季图》,随手将一支用来临摹的枯萎月季放在窗台上。
那月季是前几日从河边摘的,已经枯萎了好几天,花瓣都卷成了褐色。晚月看见后,走过去,
轻轻捏住月季的花枝,指尖在花苞上轻轻一点。下一秒,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枯萎的月季花苞,竟然慢慢舒展开来,褐色的花瓣褪去,
重新变成了鲜艳的红色,甚至比刚摘下来时还要娇嫩,花瓣上还沾着点晶莹的露水。
“你……”沈砚猛地站起来,指着月季,话都说不完整了。他活了二十年,
从未见过枯萎的花能重新绽放,这根本不是“懂花草”能解释的!
晚月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连忙收回手,眼神有些慌乱,
脸颊也涨得通红:“我……我从小跟着奶奶学过些花草的法子,能让快枯的花多开一会儿,
其实……其实也维持不了多久的。”她说着,不敢看沈砚的眼睛,转身就想躲进偏屋。
沈砚看着她慌乱的背影,又看了看窗台上重新绽放的月季,心里虽有疑惑,却没再追问。
他想起这些日子晚月的种种“反常”:她从不怕蚊虫叮咬,就算在院里待一整晚,
也不会被蚊子咬一个包;她晚上精神特别好,常常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月亮,
一看就是大半夜,眼神里带着他看不懂的温柔;她白天偶尔会趴在桌上打盹,
只要阳光照在她身上,她就会睡得特别安稳,
像小猫一样;还有她总喜欢待在那株月见草的瓦盆旁,说“这草和我有缘,
看着它就觉得亲切”。这些“反常”,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古怪”,可在沈砚眼里,
却成了晚月的“特别”。他甚至觉得,晚月就像个从月亮上来的姑娘,
带着些不属于人间的温柔与神奇,悄悄落在了他的老院里。日子一天天过去,
两人的相处越来越自然。沈砚教晚月识字。他找了本破旧的《千字文》,每天教她认十个字。
晚月学得很快,尤其是带“花”“月”“水”“风”的字,一教就会,
还能举一反三——比如学了“月”字,
她会指着窗外的月亮说“这是晚月的月”;学了“花”字,她会跑去院角摘一朵茉莉,
放在沈砚面前说“这是花”。晚月会跟着沈砚学画画。她没有学画山水,而是喜欢画花草。
她画的月见草带着清晰的银纹,花瓣上的露珠仿佛能滴下来;画的茉莉层层叠叠,
连花蕊里的细粉都画得清清楚楚;画的蔷薇带着尖刺,却透着股温柔的劲儿。
沈砚常常看着她的画发呆,说“你的画里有灵气,比我的画活多了”。
晚月还会和院中的花草“说话”。清晨浇水时,
她会对着茉莉轻声说“今天也要好好开花呀”;傍晚施肥时,
她会对着月见草说“今晚月色好,要多吸收些月华”;连院角的老槐树,
她都会偶尔站在树下,仰着头说“槐树爷爷,谢谢你给我们遮阴”。沈砚刚开始觉得奇怪,
后来也习惯了,甚至会笑着问她“槐树爷爷今天跟你说什么了?
”晚月便会认真地回答“槐树爷爷说,明天会下雨,让我们把画纸收起来”。而第二天,
往往真的会下雨。一天晚上,月色格外好。沈砚对着月见草的瓦盆发呆,
手里拿着一支刚画完的月见草图,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晚月端着一杯花茶走过来,
放在他面前的石桌上:“沈砚,你在想什么?眉头都皱起来了。”花茶是用茉莉花瓣泡的,
杯子里还浮着几片月见草的银纹花瓣,香气清甜。沈砚拿起杯子,喝了一口,
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熨帖了心里的烦躁。他看着晚月发间的花苞,
轻声说:“在想以前的事。以前家里也有个大院子,种满了花,我娘最喜欢月见草,
说它‘只在月下开,不与白日争’,像个温柔的姑娘。”他很少提起以前的事。
家道中落是他心里的疤,不愿轻易示人。可在晚月面前,他却愿意卸下防备,
说些心里话——他觉得晚月是懂他的,懂他的不甘,懂他的温柔,懂他对花草的执念。
晚月坐在他身边,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她的头发很香,带着茉莉和月见草的气息。
“那以后,咱们把这院子也种满月见草好不好?”她轻声说,声音像月光一样温柔,
“等秋天满月时,满院的月见花都开了,银纹在月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到时候,
你可以画满院的月见花,画我站在花里,好不好?”沈砚的肩膀僵了一下,随即放松下来。
他能感受到晚月发丝的柔软,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能听见她温柔的声音。他转头看着她,
晚月的眼睛在月光下格外亮,像含着一整个星空。“好。”他轻声回答,声音有些沙哑,
却格外坚定,“等秋天,咱们就种满月见草,我画满院的花,画你站在花里。”晚月笑了,
眼睛弯成了月牙,发间的花苞似乎也轻轻颤动了一下,像是在为她开心。月光洒在院子里,
竹架上的画纸轻轻飘动,茉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月见草的银纹在瓦盆里闪烁。
沈砚和晚月坐在石凳上,安静地看着月亮,没有说话,却觉得心里满满的,都是温柔。
第三章秋霜:恶霸临门的危机与人妖的坦诚秋风起时,古镇的枫叶红了。
河边的柳树叶子渐渐变黄,落在水面上,像一只只小船,顺着河水漂向远方。
院中的月见草长得格外茂盛,从瓦盆里溢出来,沿着墙角爬成了一片,
银纹花瓣在月光下闪着光,
成了古镇夜里一道奇特的风景——常有晚归的行人路过沈砚的院子,都会停下脚步,
惊叹“这草怎么会发光?”晚月的妖力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达到了最强的时候。
她现在不仅能长时间化形,还能操控院里的花草做更多事——比如让藤蔓编成篮子,
让花瓣拼成图案,甚至能引着后山的泉水,顺着墙角的缝隙流进院里的水缸,
省得沈砚再去井边挑水。沈砚的画也渐渐有了名气。镇上的药铺老板看见他画的月见草,
说“这画里有灵气,挂在药铺里能安神”,
花了五两银子买走了一幅;邻镇的布庄老板娘喜欢他画的茉莉,
买了一幅挂在布庄的柜台后面,说“看着这画,做生意都顺心”。沈砚用卖画的钱,
给晚月买了一块浅蓝色的布料,说“这颜色衬你,做件新裙子吧”;还买了些点心,
是江南有名的桂花糕,晚月第一次吃时,眼睛都亮了,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日子过得平静而温暖,像秋日的阳光,不烈不燥,刚刚好。可这份平静,
却被一个叫周虎的恶霸打破了。周虎是镇上盐商周老爷的独子,今年二十五岁,
长得五大三粗,脸上有一道刀疤,从额头一直划到下巴,看着格外凶狠。
他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在镇上横行霸道,强占过农户的田地,抢过小贩的货物,
甚至还逼死过一个不愿给他做妾的姑娘。镇上的人都怕他,见了他都躲着走,
连县令都因为周老爷的关系,对他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日,
周虎从外地请了个游方风水先生。那风水先生据说“能看风水、辨灵脉”,周虎请他来,
是想看看自己的新宅有没有“发财气”。可风水先生逛到沈砚的院子附近时,
突然停下脚步,指着院子说“这院子底下有灵脉,灵气充沛,能养人养财,
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周虎一听,眼睛立刻亮了。
他最近正觉得自己的新宅“不够气派”,想再扩建,可镇上的好地段都被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