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阶:月薪三万的新贫族中,林薇陈卓是一位富有魅力和智慧的人物。月澜吟风通过巧妙的叙述将林薇陈卓的冒险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林薇陈卓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境,但林薇陈卓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双双跻身公司中层。陈卓是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林薇是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家庭月收入稳稳地站在六万以上,这还不包括丰厚的年终……将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章节预览
深夜十一点,林薇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屏幕荧光映在她疲惫的脸上。
她刚算完这个月的家庭收支,数字刺眼得让人心慌——收入三万七,支出四万二,
其中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占了三万六。“又赤字了。”她苦笑着关掉表格。
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一种名为“上升”的乐观气息。
她和丈夫陈卓,是身边朋友眼中标准的“人生赢家”。两人皆出身名校,
一毕业就扎进了光鲜的外企,凭着过人的精力和不算太差的运气,在三十五六岁的年纪,
双双跻身公司中层。陈卓是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林薇是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
家庭月收入稳稳地站在六万以上,这还不包括丰厚的年终奖金和各式各样的股权激励。
他们住在北京东三环那个颇具名气的精品小区里。一百二十平米的公寓,
是他们在楼市最狂热的年代,咬牙跺脚,掏空六个钱包付了首付换来的。
房子装修请了独立设计师,走的是当下最流行的“意式极简”风,客厅那面巨大的落地窗,
能将帝都繁华的夜景尽收眼底,成为招待朋友时隐形的骄傲。每月两万三的房贷,
在当时看来,不过是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是完全“可控”且“值得”的投资。
他们的儿子,从幼儿园起就就读于口碑极佳的国际学校。每年的学费堪比一辆中级轿车,
但他们坚信“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孩子的周末被马术、编程和钢琴课填满,
寒暑假则必然是全家出动的海外游学或旅行。他们觉得,
这是为人父母理应提供的“视野”和“平台”。生活方式的每一个细节,
步的车子是低调但品质可靠的宝马X3;购物首选是剪裁得体的Theory或Vince,
Logo;每周一次的“二人世界”会贡献给城中热门的黑珍珠餐厅;假期朋友圈里的定位,
不是日本的轻井泽就是意大利的托斯卡纳。
他们熟练地讨论着宏观经济学、美股走势和最新的基金产品,
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那张薄薄的房产证,和银行卡里稳定增长的数字,
是他们所有安全感与优越感的基石,让他们深信自己已然牢牢嵌入了这座大都市的核心圈层,
未来一片坦途。然而,这一切坚固的景象,都建立在收入持续增长的预期之上。
他们从未真正想过,那根一直昂扬向上的曲线,也会有陡然转折的一天。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一、崩塌2023年初春,
陈卓所在的科技公司宣布大规模裁员。尽管他身为技术总监,仍没能逃过这一劫。
hr谈话只用了十分钟——八年奉献,一朝归零。“37岁,工作经验丰富,
找新工作应该不难。”陈卓起初还很乐观。然而简历投出去三个月,面试邀约只有五家,
最终只有一家初创公司愿意接收,薪资降了40%。屋漏偏逢连夜雨。陈卓失业两个月后,
林薇所在的咨询公司也开始缩减规模。虽然保住了工作,但薪资降了20%,
年终奖直接取消。收入断崖式下跌,但固定支出纹丝不动。
的房贷、四千的车贷、儿子的国际学校学费、日常开销……他们很快动用了本就不厚的积蓄。
三个月后,储蓄账户的数字已触目惊心。“我们把房子挂出去吧。”一天晚上,
林薇看着手机银行里可怜的余额,终于说出了这句话。陈卓沉默良久,点了点头。
这个点头的动作,几乎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在长达三分钟的沉默里,
一场海啸在他内心席卷而过。起初是尖锐的刺痛感,像一根冰锥猝不及防地扎进心口。卖房?
这意味着他近十年奋斗筑起的堡垒,要在自己手中亲手拆毁。那房子不只是砖瓦,
是他熬夜加班换来的战利品,是他在同学会上挺直腰杆的底气,
是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成功的证明。放弃它,无异于承认自己的失败。
沉重的无力感如浓雾般弥漫开来。他意识到自己已无路可走。简历石沉大海,创业风险太大,
积蓄像掌中沙一样流失。作为家中的支柱,他竟拿不出一个更好的方案。
这种认知带来的挫败感,比失业本身更摧残他的意志。
他甚至在一瞬间闪过了最阴暗的念头:如果当初没有选择留在北京,没有背上这么重的贷款,
是不是就不会把家人拖入这般境地?于是,在那片被绝望夷为平地的内心废墟上,
他点了点头。这个动作里,有放弃骄傲的妥协,有对现实的臣服,
也有一个男人在无路可走时,能为家庭做出的最后担当——承认失败,然后,继续往前走。
二、救生筏卖房过程比想象的更艰难。他们那套位于东三环的“精品小区两居室”,
在楼市下行期成了烫手山芋。中介委婉地表示,同小区类似房源半年都没成交一套。
“现在二手房有价无市,”中介小张翻着手机里的数据,“您这房子,按现在的市场价,
可能比您买入时还要低不少。林薇心里一沉。他们2018年高位买入这套房,
总价780万,首付凑了300万,贷款480万,还了五年,还剩430多万。最终,
在挂牌四个月后,一对90后夫妻来看房。男的原来在教培行业,女的做跨境电商,
俩人加起来年薪曾经破百万,如今也谨慎得很。“哥,我不是买房,是买张救生筏。
”签合同那天,买方的一句话让陈卓无言以对。房子最终以630万成交,扣除贷款,
到手不到200万。林薇握着那张银行卡,
感觉像是握着一块烧红的炭——这是他们未来一两年的救命钱,
也是他们从北京中产圈层跌落的证明。搬家那天,儿子哭着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住这里了?
我的同学都在这里。”林薇抱住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三、下沉他们在五环外租了套两居室,月租六千。虽然空间小了一半,社区环境也差很多,
但总算有了落脚之地。陈卓那家初创公司干了两个月初就黄了。再次失业后,
他尝试过开网约车,但扣除平台抽成和油费,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月入也不过八千左右。
“企业高管负债近150万居首,网约车司机渗透率超80%。”一天晚上,
林薇无意中看到这则新闻,苦笑着关掉了手机。她自己的处境也不妙。
公司又一轮裁员开始了,这次她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为了保住工作,她不得不加班更晚,
承担更多职责,但收入却不见增长。中产最惨的不是没钱,是“曾经很有”,
连朋友圈都不敢发,怕前任同事看见自己混成滴滴专车司机。陈卓开始避免参加同学聚会,
林薇退出了几个宝妈群——那里每天都在晒海外旅行、高端餐厅和孩子的成就,
她无法面对那种比较。儿子的国际学校是留不住了。转学那天,林薇在校门口站了很久,
看着那些依然光鲜的家长,想起自己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妈妈,同学们说新学校很差。
”儿子小声说。林薇摸摸他的头:“学校不重要,你好好学习才是关键。
”这话她自己都不信。四、陷阱积蓄消耗的速度超出预期。搬家后不到半年,
林薇发现卖房所得的200万已去掉三分之一。除了日常开销,
还有几个他们没预料到的“陷阱”:首先是陈卓父亲的突发心脏病,
手术费一下子掏出了15万。虽然有医保,但很多药品和项目不在报销范围内。
“能瞬间拖垮一个家庭的,可能是一场重大疾病。
”其次是林薇被迫参加的“技能提升培训”。
公司要求所有35岁以上员工参加数字化转型课程,费用自理,一万八。
最让他们焦虑的是儿子的教育支出。虽然已离开国际学校,
但普通学校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费用依然不菲。林薇计算过,
她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花在了儿子的教育上。“教育就是拿钱打水漂,听见响幸运,
听不见响才是常态。”一天晚上,陈卓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邀请他合伙创业,
做跨境电商。“这是个风口,投入不大,五十万起步,半年回本。
”*同学在电话那头滔滔不绝。陈卓有些心动,跟林薇商量,她却坚决反对。“数据显示,
中小微企业死亡率达67%,创业不仅会输光积蓄,更可能因担保纠纷赔上祖宅。
”林薇引用她刚看过的一份报告。争吵持续到深夜。最终,陈卓摔门而出,
林薇独自坐在黑暗中,看着窗外五环外稀疏的灯光,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五、断供危机真正的危机在2024年底降临。林薇的公司终于撑不住了,宣布破产清算。
这次,连赔偿金都没能足额拿到。失业的第一个月,他们还能靠存款维持。第二个月,
开始动用卖房的钱。第三个月,林薇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可能还不起房贷了。
是的,尽管卖了之前的房子,
他们在2021年市场高点时还在老家省会为父母买了一套小户型,当时想着既是投资,
也为父母改善居住条件。那套房子的贷款不多,每月还款四千,
但如今却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房贷占收入比超过57%的家庭,
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坠入深渊——这恰好是62%法拍房业主的共同命运。”还款日的前三天,
林薇查遍了所有账户,加起来还差三千七。她从未想过,
自己会有一天为区区三千七而彻夜难眠。“我跟爸妈借点吧。”陈卓低声说。
林薇猛地抬头:“不行!你爸妈那点退休金够干什么?”“那你说怎么办?去借网贷吗?
”陈卓的声音里带着绝望最终,他们咬牙卖掉了林薇结婚时买的一对卡地亚手镯和一枚钻戒。
这些东西在典当行只换了市价三分之一的钱,但足够凑齐这个月的房贷。那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