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无声时等你
作者:天堂不乖
主角:林知雪沈听澜
类别:短篇
状态:已完结
更新:2025-10-31 13:10
免费试读 下载阅读器离线看全本

《雪落无声时等你》这书还算可以,天堂不乖描述故事情节还行,林知雪沈听澜不失品德的描写令人心生向往,主要讲的是:也不是雪的冷意,是种淡淡的、让人安心的味道。林知雪定了定神,抱紧书,小心翼翼地绕过冰面,继续往学堂走。雪还在落,落在发梢……

章节预览

雪落无声时林知雪第一次见到沈听澜,是在民国二十六年的北平,

一场初雪落满琉璃瓦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青灰色的天幕还没完全褪去夜色,

雪就像被揉碎的云絮,慢悠悠地从天上飘下来。胡同里的青石板路被雪盖了薄薄一层,

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是谁在暗处轻轻哼着调子。檐角的琉璃瓦最是好看,

往日里泛着孔雀蓝、翡翠绿的釉色,此刻裹了雪,倒像撒了把碎冰糖,

在微光里透着软乎乎的白。林知雪裹紧了浅灰棉袄的领口,怀里抱着那本线装的《漱玉词》,

书页边缘被父亲生前摩挲得发毛,她走得格外小心,生怕雪水溅到封面上。

今天要给师范学堂的女学生讲易安的“寻寻觅觅”,

她特意把这本书带来——里面夹着父亲亲手画的梅花书签,笔触算不上精湛,

却带着股温厚的认真。父亲走的那天也是个雪天,临终前还握着她的手说:“知雪,

读书能让人心里亮堂,教姑娘们读书,更是积德的事。”想到这儿,她鼻尖微微发酸,

抬手拢了拢怀里的书,脚步又快了些。走到胡同口的老槐树下时,意外突然发生。

昨晚的雪下得急,落在青砖地上冻成了薄冰,今早又覆了层新雪,像铺了层陷阱。

林知雪没留意,脚下一滑,整个人不受控地往前倾,怀里的《漱玉词》眼看就要摔进雪堆里。

她惊呼一声,下意识地伸手去护书,却忘了平衡,身体已经悬在半空。就在这时,

一双温热的手从侧面伸过来,稳稳托住了她的胳膊。那力道很轻,却稳得让人安心,

像托着件易碎的瓷器,没让她再往前倾半分。林知雪稳住身形,心里还带着后怕,

抬头道谢的话刚到嘴边,就先撞进了对方的眼睛里。那是双很深的眼,瞳仁像寒潭里的水,

沉得能映出头顶的槐枝与雪,连飘落的雪粒子都能在里面找到影子,可眼底又藏着点温意,

像寒潭底下的温泉,没让那寒凉渗出来。男人穿着件深咖色的呢子大衣,领口立着,

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线条干净的下颌。大衣肩上沾了不少细碎的雪粒,像是刚从外面进来,

雪粒落在深色衣料上,格外显眼。他另一只手拎着个牛皮纸包,纸角被雪打湿,

晕开一小块深色的印子,隐约能看见里面裹着的书脊。“小心些,这冰面滑。

”男人的声音比他的眼神更温和,像雪落在棉絮上的轻响,不高,

却清晰地传到林知雪耳朵里。他说话时嘴角微微上扬,带着点浅淡的笑意,

连那双深邃的眼睛都变得更柔和了些。林知雪这才回过神,脸颊有点发烫——长这么大,

除了父亲,她还是第一次和陌生男人靠这么近。她赶紧往后退了半步,避开过近的距离,

拢了拢怀里的书,确认《漱玉词》没受损,才轻声说:“谢谢您,先生。”男人点点头,

没多说话,只是目光在她怀里的书脊上停了一瞬,似乎认出了那本《漱玉词》。

他的视线很轻,没停留太久,很快就移开了,拎着牛皮纸包沿着胡同往里走。

深咖色的身影在白雪覆盖的灰墙间移动,走得不快,呢子大衣的下摆偶尔扫过墙根的雪,

留下一道浅浅的印子,没等林知雪再看清楚,就被新落的雪盖了去。她站在原地,

看着那道身影消失在胡同拐角,才想起忘了问对方的名字。抬手摸了摸刚才被扶住的胳膊,

棉袄布料下似乎还留着点温度,混着一缕若有若无的油墨香——不是煤烟味,

也不是雪的冷意,是种淡淡的、让人安心的味道。林知雪定了定神,抱紧书,

小心翼翼地绕过冰面,继续往学堂走。雪还在落,落在发梢、肩头,轻轻的,没有声音,

可她心里却像被投了颗小石子,漾开一圈圈涟漪。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场雪落,

这场短暂的相遇,会是往后半生漫长等待里,最清晰、也最温暖的印记。

沈听澜是城里小有名气的翻译家,专译西方的诗歌与散文,偶尔也在报上发表些评论文章。

林知雪后来才从琉璃厂书铺的周老板嘴里听到他的名字——周老板是个爱书如命的老先生,

总说“沈先生眼光毒,淘到的旧书都是宝贝”。巧的是,

沈听澜总在黄昏时分去琉璃厂的书铺寻书,而林知雪每天下课,

都会绕路经过书铺门口的老雪松下——那棵雪松有两人合抱粗,枝桠茂密,

夏天能遮出大片阴凉,冬天落了雪,像披了件白斗篷。起初只是点头之交。林知雪路过时,

常能看见沈听澜站在书铺柜台前,手里捧着本旧书,看得入神。他看书时很专注,眉头微蹙,

指尖会轻轻摩挲书页,仿佛在和文字对话。偶尔抬头撞见她的目光,会微微颔首,

算是打招呼。林知雪也会回以浅笑,然后匆匆走过,没再多说一句话。

改变发生在一个飘着细雪的黄昏。林知雪刚走到雪松下,就看见沈听澜站在树下等她,

手里拿着本线装书。见她过来,他上前两步,把书递过来:“林老师,

昨天见你抱着《漱玉词》,想来你喜欢易安的词。这是本道光年间的《漱玉词补注》,

里面有几处批注很有意思,或许你用得上。”林知雪接过书,指尖碰到书页,

是熟悉的宣纸触感,带着旧书特有的霉香与油墨香。她翻开第一页,

里面夹着片晒干的银杏叶,黄得像琥珀,叶脉清晰可见。抬头看向沈听澜,他站在雪松下,

肩上落了点雪,眼神温和,不像初见时那般疏离。“谢谢您,沈先生,”她轻声说,

“您怎么知道我姓林?”“上周在书铺听周老板提过,”沈听澜笑了笑,

“说师范学堂有位林老师,爱读旧书,常来寻李清照的稿子。”他顿了顿,

又补充道:“我叫沈听澜,是个翻译。”“林知雪。”她报上名字,心里忽然觉得亲近了些。

那天他们站在雪松下聊了会儿,从李清照的词聊到西方的诗歌,沈听澜说起济慈的《秋颂》,

眼里闪着光;林知雪讲起父亲教她读诗的往事,语气里带着怀念。雪落在雪松上,簌簌作响,

夕阳的余晖透过枝桠洒下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从那以后,他们的交集渐渐多了起来。

沈听澜会在雪松下等她,有时带一本淘到的旧书,

有时是几张刚印好的译稿;林知雪则会提前烤好枣泥糕,

用粗布巾裹着带到书铺——枣泥是母亲亲手熬的,甜而不腻,裹在粗布巾里,能暖到心口。

沈听澜每次接过枣泥糕,都会笑着说“谢谢林老师”,然后当场掰一块放进嘴里,

眼睛会亮一下:“比我家楼下糕饼铺的还好吃。”林知雪听了,心里会偷偷开心。

她其实不爱做点心,可自从知道沈听澜总在书铺待到晚饭时分,

就特意学着烤枣泥糕——母亲教她的时候还笑:“我们知雪是为了谁啊,

以前让你煮碗粥都嫌麻烦。”她当时没说话,只是红了脸,手里的面团却揉得更认真了。

北平的雪总下得缠绵,不像南方的雪那样急着化掉,能断断续续下上好几天。

他们常踩着雪去什刹海散步,冬天的什刹海结了冰,有人在冰上滑冰车,

笑声隔着雪雾传过来,很热闹。沈听澜会牵着她的手,走在冰面旁的小路上,

雪踩在脚下咯吱响。冰面上的灯影晃啊晃,映在彼此眼里,像装了星星。

有时遇到卖糖炒栗子的小摊,沈听澜会停下来,买一包热乎乎的栗子,

剥给她吃——他剥栗子很熟练,指尖捏着栗子壳,轻轻一掰就开,还不会弄碎里面的肉。

林知雪吃着甜糯的栗子,看着他认真剥栗子的侧脸,心里暖融融的,连寒风都不觉得冷了。

也会去林知雪家的四合院。那是座不大的四合院,东厢房是林知雪的住处,院里有棵石榴树,

冬天落了叶,枝桠光秃秃的,却透着股韧劲。他们会在回廊下煮茶,煤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

壶里的茶水咕嘟咕嘟冒着泡,茶香混着炭火的味道,在小院里弥漫开来。

沈听澜会给她讲翻译时遇到的趣事,说某个单词的译法琢磨了好几天,

直到某天看到窗外的雪,才突然有了灵感;林知雪会给他读自己写的教学笔记,

里面记着学生们的趣事——比如苏晓棠把“寻寻觅觅”念成“寻寻**”,

惹得全班笑成一团,连窗外的麻雀都被惊得飞起来。还有学生偷偷在课本上画小像,

被她发现后红着脸认错,却还是忍不住把画纸折成小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去,落在雪地上,

像只白翅膀的鸟。沈听澜总说:“知雪,等开春了,我们去城外看桃花。

”北平城外的桃林很有名,春天一到,漫山遍野都是粉色的花,像铺了层霞。他说这话时,

眼神很亮,仿佛已经看到了漫山桃花,还会细细规划:“我们早点出发,带上你烤的枣泥糕,

再煮一壶祁门红茶,坐在桃树下吃,肯定很好。”林知雪听着,会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

可她总能注意到,他眼底深处藏着的忧虑,像雪下的冻土,硬邦邦的,从未真正消融。

有次她忍不住问:“听澜,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他只是摇摇头,

把一块刚剥好的栗子放进她嘴里:“没什么,就是担心译稿赶不上进度。”她知道他在撒谎,

却没再追问——有些话,他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有好几次,

她夜里路过沈听澜租住的小院,都看见他窗口的灯亮着——那是座位于胡同深处的小院,

只有一间正房,窗口挂着素色的布帘。灯光透过布帘映出来,在雪地上投下一道模糊的影子,

有时是他伏案书写的轮廓,有时是他来回踱步的身影。林知雪有时会站在胡同口,

看那道影子在窗前晃动,直到灯灭了,才悄悄离开。她没问过他在忙什么,可心里隐约知道,

查看完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