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学逆袭成传奇,村姑竟是未来穿越者?
作者:因人而异的巴巴
主角:李薇秀兰
类别:重生
状态:已完结
更新:2025-11-06 10:03
免费试读 下载阅读器离线看全本

经典之作《靠科学逆袭成传奇,村姑竟是未来穿越者?》,热血开启!主人公有李薇秀兰,是作者大大因人而异的巴巴倾力所打造的一篇好书,小说主线剧情为:我家孩子冬天都没件新衣……可不交?赵家人会上门砸门抢粮!”李薇蹲在地头,手指无意间抠进泥土,触到一块坚硬的石头。她拂去泥……

章节预览

李薇醒来时,脸朝下趴在泥地里。泥土的湿气像细针一样,顺着粗布衣裳渗进皮肤,

凉得她一个激灵。她缓缓睁开眼,视线模糊了一瞬,

又渐渐清晰——眼前是被雨水泡软的黄褐色土地,几片枯叶黏在裤脚上,

一只蚂蚁正沿着她的手腕爬行。她猛地抽手,下意识摸了摸腕内侧,

指尖触到一点干涸的褐色药渍。那是青霉素。她的心跳骤然加快。

就在现代实验室的最后一刻,高压反应釜失控爆炸,警报声撕裂空气。

她冲上前去抢救那支未封存的样品,指尖刚碰到玻璃管,一道刺目的白光便吞噬了意识。

再睁眼,已是异世。她撑着地面坐起,膝盖压碎了一根枯枝,发出“咔”的轻响。四下寂静,

唯有风掠过山林的呜咽。她的目光落在脚边——一个银白色金属箱摔得四分五裂,

外壳扭曲变形,零件散落一地,像是某种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遗物。“李家二丫又傻了?

”一个尖利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药箱子都碎成这样,是不是撞鬼了?

”几个扎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围了过来,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裙,头上插着木簪,

脸上带着看热闹的笑意。她们窃窃私语,眼神里混杂着好奇与轻蔑。李薇想开口解释,

可太阳穴忽然一阵剧痛,仿佛有无数根细线在脑中拉扯。

陌生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大周朝,青梧村,

女子不得读书、不准行医、不得擅自离村百步,说话必须低头垂目……她是铁匠家的二女儿,

人称“二丫”,自小被说脑子不灵光。今晨去后山采药,不慎坠崖身亡。如今这具身体里,

换了一个灵魂。她紧紧攥住袖口,指节泛白,努力压制住脑海中翻腾的眩晕感。

指尖在药箱夹层中摸索,终于触到半支未破损的青霉素——小小的玻璃管静静躺在暗格里,

密封完好。这是她在异世唯一的依仗。她没有理会那些议论纷纷的女孩,抱着残破的药箱,

一步步往村西走去。路上泥泞不堪,每一步都陷进湿土里,溅满了她的裙摆。

远处炊烟袅袅升起,鸡鸣狗吠此起彼伏,可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沉默之中。

有人见她回来,摇头叹气:“这丫头怕真是摔坏了脑子。”也有人说:“再这样下去,

就得嫁给王瘸子换两斗米过活。”她没说话,心却早已翻腾不止。推开土屋的门,

一股柴火混着霉味扑面而来。屋内昏暗潮湿,墙角堆着柴草,灶台边坐着母亲,

正用一把豁口的铁勺搅动锅里的野菜汤。那汤稀得能照出人影,浮着几片烂叶。

看到她一身泥泞,母亲立刻沉下脸:“又去后山?你爹说了,再乱跑就把你许给王瘸子!

三十多岁的人,一条腿瘸,你还嫌命短不成?”李薇依旧沉默,目光落在墙角那只陶罐上。

里面泡着干枯的艾草,水色浑浊,浮着杂质。村里郎中治风寒全靠这个,慢不说,

效果微乎其微。她清楚得很,传统煎煮法根本提取不出多少有效成分,反而容易滋生细菌。

待母亲出门喂鸡,她迅速打开药箱暗格,取出酒精棉片仔细擦拭陶罐内壁。动作轻而稳,

像是回到了实验室的操作台前。随后将新采的艾草洗净切段,加水小火慢煮四十分钟,

滤去残渣,再继续熬至原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加入微量生理盐水配比的食盐溶液。

她一边操作,一边默念流程:温度控制、时间把控、灭菌处理……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

这不是实验,是救命。傍晚时分,隔壁王婶抱着高烧不止的小孙子登门求助。

“郎中说是山鬼附体,要烧符纸喝香灰水……可娃越喝越烫!”王婶急得直哭,声音嘶哑,

“我跪了三炷香,菩萨也不灵啊!”李薇递上一碗深褐色的药汤:“这是我提纯过的艾草液,

浓度更高,加了补电解质的盐水。每两小时喂一次,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别着凉。

”王婶半信半疑接过,临走低声嘀咕:“你娘都说你疯了……可娃快不行了,

死马当活马医吧。”那一夜,李薇坐在灶前守着炭火,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她不知道那孩子能不能挺过来,但她知道,如果失败,等待她的将是全村的唾弃与孤立。

第二天清晨,王婶突然破门而入,怀里抱着的孩子已退烧,脸颊红润,

正咯咯笑着伸手抓她的头发。“活了!活了!”王婶泪流满面,“昨儿夜里出了汗,

天亮就能喝米粥了!你说神不神奇?”李薇接过鸡蛋,手微微发颤。这不是奇迹,

是科学的力量。她凝视着手中的鸡蛋,蛋壳上有淡淡的血丝,像极了生命最初的印记。

她忽然笑了——原来改变,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一点点知识,就能撬动整个命运的齿轮。

但她也知道,这只是开始。祠堂前,村正拄着拐杖训话:“女娃识字做什么?

将来还不是嫁人生子、操持家务?春妮都十二岁了,《女诫》还没背完,丢不丢人?

”一群妇人连连点头附和,脸上写着顺从与麻木。李薇站在人群外静静听着。

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露出一双清明的眼睛。她明白,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权力,

而女人却被拒之门外。但她有办法。火柴。她用硝石、硫磺与炭粉调配出简易安全火柴,

外层涂蜡防潮,轻轻一划便燃起火焰。在这个仍需钻木取火的时代,简直是神迹。第二天,

她在村口老槐树下摆了个小摊,旁边立起一块木牌,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认一个字,

送一根火柴。**起初无人问津。孩子们远远观望,大人们嗤笑:“疯丫头搞什么名堂?

”直到黄昏,一个小女孩怯生生走近:“我……我想学‘火’字。

”李薇笑着在地上写下一横一撇一点,递给她一根火柴。小女孩颤抖着手划亮,

跳跃的火光照亮了她脏兮兮的脸庞。“我会生火了!”她尖叫一声,转身飞奔而去。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第三天,二十多个女孩挤在树下,有的用树枝在地上描“日”,

有的拿石板临摹“月”。她们眼中不再是顺从与麻木,而是闪烁着渴望的光。村正闻讯赶来,

怒吼道:“谁准你私自教书?女子无才便是德!再敢胡来,罚你家三倍赋税!”话音未落,

王婶挺身而出挡在他面前:“你儿子在县学一年束脩十两银子,我家春妮学个字你还管?

你有本事你也教啊!”众人哄笑,村正脸色铁青,终究不敢动手。李薇站在树影里,

望着这群叽叽喳喳的女孩,嘴角悄然扬起。知识的种子,已在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萌芽。

雨季如期而至。连续半个月的大雨让山路泥泞难行,河水浑浊泛黄。不久之后,

村里陆续有人发烧、呕吐、腹泻。短短五天,十几人病倒,最严重的是个七岁男孩,

已陷入昏迷。村正在祠堂前焦急踱步,额头沁出冷汗:“郎中说是山鬼作祟!

得杀猪宰羊祭神,否则全村遭殃!”村民们纷纷响应,抬出猪头鸡鸭摆上供桌,焚香叩拜,

锣鼓喧天。李薇挤进人群,蹲下身盯着地上黑绿色的呕吐物。她用木棍拨弄了一下,

凑近轻嗅——酸臭中夹杂着金属腥味,典型的细菌性胃肠炎症状。水源污染无疑。

“不是山鬼,”她朗声道,“是脏水进了肚子!”全场哗然。村正瞪眼怒斥:“女娃懂什么?

再胡言乱语,捆了沉塘!”李薇冷笑一声,转身回家。当晚,她取出药箱中的葡萄糖注射液,

混入温热的米汤,一勺一勺喂进男孩口中。又以活性炭与蜂蜜调制成吸附剂,

帮助清除体内毒素。第二日清晨,孩子的呼吸明显平稳了些。第四天,他睁开了眼,

虚弱地喊了一声“娘”。第五天,竟能下地行走。全村震动。李薇趁势在村口搭起棚子,

挂起布条:“防疫三件事:碗筷用水煮,工具用酒擦,喝水要干净。

”她亲自示范如何用砂石、木炭和棉布**简易净水器,

并免费发放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艾草汤。老人私下议论:“二丫莫不是被山神附体?

怎会懂得这些?”年轻人则悄悄照做。有人按她说的方法先烧开水再做饭,全家安然无恙。

疫情渐渐平息,李薇的名声也随之远播。但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春耕时节,

县衙派人前来征收“山税”。所谓山税,

实为青梧村特产——药材、竹笋、菌菇、松脂等——必须尽数卖给县城赵家,

每斤抽取三成作为“护山费”。可村民辛苦半年所得,往往连盐都买不起。

村正愁得嘴上起泡,在田埂上来回踱步:“去年交完税,

我家孩子冬天都没件新衣……可不交?赵家人会上门砸门抢粮!”李薇蹲在地头,

手指无意间抠进泥土,触到一块坚硬的石头。她拂去泥尘一看——竟是硝石!心跳骤然加快。

硝石不仅能制火药,还可用于制冷。她曾在扶贫项目中学过土法制冰:将硝石溶于水吸热,

在双层陶瓮之间填充硝石溶液,内部容器中的水便可结冰。若能成功,

便能打破赵家对冰品的垄断。当晚,她召集几名年轻力壮的男子,在废弃窑洞旁画图设计。

她用木炭在石板上勾勒结构,讲解原理。众人听得似懂非懂,但眼神已然发亮。

“真能让水结冰?”有人忍不住问。“比井水凉十倍。”她语气坚定。三天后,

第一座土冰窑建成。李薇亲自调配比例,加入食盐增强降温效果。深夜,

她掀开盖子——瓮中清水竟凝出一层薄薄的冰晶!她几乎落下泪来。端午前夕,

她组织村民连夜采摘优质山货,精选装车。十辆牛车载着冰块与特产驶向县城。

查看完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