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灬化的书真的好好看,这本《我在直播间教考公,却成了犯罪侧写大师》的故事情节特别意想不到,跌宕起伏,特别吸引人,《我在直播间教考公,却成了犯罪侧写大师》简介: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绝望涌上心头。难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曾经的抱负和理想,难道真的要埋葬在这间小小的出租……
章节预览
一万多块钱,对于曾经的林渊来说,或许只是一次寻常聚餐的费用。但对于此刻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他,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最终还是收下了这笔打赏。房租的压力、生活的窘迫,战胜了那点微不足道的不安。他安慰自己,或许对方只是个不差钱的富二代,一时兴起,或者欣赏自己的“才华”呢?
他用这笔钱付清了房租,买了些像样的食物,甚至给自己换了个好点的麦克风。生活似乎暂时回到了正轨,至少,不用担心下个月流落街头了。
但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并未消失。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浏览本地的新闻网站和社会新闻板块。以前,他对这些琐碎的、甚至有些猎奇的社会事件并不关心,他的世界曾经只有考纲、真题和学员的通过率。但现在,那个关于“完美犯罪”的问题,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了芽。
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追逐北极光”再也没有出现过,仿佛那晚的豪掷千金只是一场幻梦。
林渊的直播依旧不温不火。或许是因为换了新设备,音质更清晰,也或许是他讲解时,偶尔会穿插一些从社会新闻里看到的案例来类比申论素材,直播间的人数竟然缓慢地爬升到了一百五十人左右。礼物虽然还是不多,但总算有了些稳定的“粉丝灯牌”和“辣条”收入。
他开始调整心态,尝试接受这种“网络手艺人”的身份。他甚至自嘲地想,比起以前在机构里勾心斗角、应付考核,现在这种一人一电脑的状态,虽然清贫,倒也简单。
直到那个周末的晚上。林渊照常开播,讲解申论的公文写作。正讲到“通知”的写作要点时,那个熟悉的ID,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在线观众列表里。
追逐北极光。
林渊的心跳漏了一拍,讲解的语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他强作镇定,继续讲课,但眼角的余光,始终留意着那个ID。
直播间里其他观众似乎并没有察觉异常,弹幕依旧在讨论着格式和用语。
几分钟后,“追逐北极光”发言了。这次的问题,更加具体,也更加令人脊背发凉。
【主播,上次听了您的分析,受益匪浅。我最近在研究一个真实的案例,想请您从社会规范和风险预防的角度剖析一下。假设,某个大型商场的保洁员,因为长期遭受主管的苛责和克扣工资,心生怨恨。他熟知商场监控的死角以及货架摆放的力学结构。于是,他利用一次深夜打扫的机会,轻微挪动了某个高处的重物货架支点,使其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第二天,当那位主管例行巡查时,货架恰好倒塌,将其砸成重伤。由于现场没有直接证据指向人为,最初被认定为意外事故。您认为,这种利用职业便利和环境知识实施的、伪装成意外的报复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有多大?司法实践中,侦破此类案件的难点在哪里?】
这段长长的文字出现在弹幕区,显得格外突兀。直播间的其他观众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这哥们儿谁啊?怎么老问这种阴间问题?】
【听着好吓人,保洁员报复主管?】
【主播这是要转型普法栏目剧吗?】
【管理员呢?能不能把这人封了?怪瘆人的。】
林渊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观众出于好奇的提问范畴了。这更像是一种……探讨,甚至是……请教?
这个“追逐北极光”,绝非常人。
林渊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不能露怯,尤其是在直播间一百多号观众面前。他再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这一次,他更加谨慎。
“这位‘追逐北极光’同学,”林渊的声音保持着一贯的平稳,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手心已经微微出汗,“你提到的这个案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确实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从社会危害性来看,这种伪装成意外的犯罪行为,危害极大。因为它破坏了社会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我们对‘意外’的认知。如果连意外都可能是人为设计的,那会引发广泛的社会恐慌和不安全感。其次,它挑战了司法的公正性,让真正的罪犯可能逍遥法外。”
“至于侦破难点,”林渊一边说,一边快速思考着,“核心在于‘故意’的证明。现场被伪装成意外,没有直接的目击证人和监控。难点一:动机排查。需要深入调查受害人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是否存在矛盾点,保洁员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难点二:痕迹鉴定。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意外’,人为干预的痕迹也可能存在。比如,货架支点挪动的微小痕迹、指纹、脚印,甚至是工具留下的微量金属屑或纤维。难点三:行为轨迹分析。需要排查案发时间段内,所有相关人员的行为轨迹,寻找不合常理之处。比如,那名保洁员是否在非工作时间出现在现场?他的动线是否异常?”
林渊尽量用客观、学术化的语言进行分析,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解为“教唆”或“提供思路”的表述。他甚至在最后补充道:“当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随着刑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量物证检验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这类案件的侦破率是在不断提升的。任何自以为完美的犯罪,都必然留下破绽。”
他讲完后,直播间里一片寂静。连平时最活跃的几个水友也沉默了。气氛变得有些诡异。
几秒钟后,“追逐北极光”再次回复,依旧是言简意赅:
【很专业的分析,谢谢。尤其是关于‘痕迹鉴定’和‘行为轨迹’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说完,ID再次灰暗下去。
这一次,没有打赏。但林渊内心的不安感,却比上次收到十颗“宇宙之心”时更加强烈。对方的问题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贴近“实操”。而且,对方似乎特别关注他提到的“侦破难点”和“痕迹”问题。
这绝对不是巧合!下播后,林渊毫无睡意。他坐在电脑前,鬼使神差地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商场意外货架倒塌重伤”等关键词。
网页刷新,跳出了一系列新闻链接。他的目光瞬间被其中一条本地新闻吸引了:
《城西某大型家居商场发生意外,一名主管被倒塌货架砸成重伤》
新闻的发布时间,是四天前!正好在他第一次回答“完美犯罪”问题之后不久!
林渊点开新闻,快速浏览。报道内容比较简略,只说事故发生在夜间清场后,初步调查排除了他人作案的可能,倾向于意外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新闻配图是商场的外景和打着马赛克的事故现场一角。没有提到保洁员,也没有提到劳资纠纷。
但林渊的心脏却疯狂地跳动起来。时间点太巧合了!提问的案例,和现实中发生的意外,高度相似!
是我想多了吗?他拼命告诉自己,这也许只是巧合。城市这么大,每天发生的意外事件数不胜数,有一个类似的并不奇怪。那个“追逐北极光”可能只是看到了这条新闻,才拿来作为案例讨论。
可是,那种挥之不去的寒意,却紧紧包裹着他。
他尝试回忆“追逐北极光”两次提问的细节。第一次,是关于利用AI和大数据的完美犯罪;第二次,是关于利用职业知识伪装的意外。
这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试图探讨如何规避现有的侦查手段,如何将“故意”隐藏在“意外”之下。
这个“追逐北极光”,到底想干什么?他是在测试我的知识水平?还是……在寻找某种“认同”或“理论支持”?
林渊不敢再想下去。他感到自己仿佛无意中推开了一扇不该打开的门,门后是深不见底的黑暗。而那个神秘的提问者,就隐匿在黑暗之中,静静地观察着他的反应。
这一晚,林渊失眠了。接下来的几天,林渊在直播时都有些心不在焉。他总会下意识地去查看在线列表,既害怕看到那个ID,又隐隐期待它的出现,仿佛等待一场审判。
他开始更加细致地搜索本地的社会新闻,尤其是各种“意外”事件:交通事故、溺水、高空坠物、火灾……他像一个惊弓之鸟,试图从这些纷杂的信息中,寻找可能与“追逐北极光”的提问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他的直播效果。观众也察觉到了他的异常。
【主播今天状态不对啊,老是走神。】
【是不是生病了?注意休息啊。】
【感觉深渊老师最近心事重重的。】
林渊只能勉强笑笑,用“没休息好”搪塞过去。一种无形的压力,正悄然积聚。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游戏之中。对方在暗,他在明。对方似乎对他有所了解,而他对对方却一无所知。
这种信息上的极度不对称,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力感。
他尝试过向直播平台举报“追逐北极光”的账号,理由是“发布不良信息”。但平台的审核结果很快出来:“经查,该用户言论未明显违规,举报不成立。”
这条路也走不通。就在林渊几乎要被这种焦虑压垮的时候,转机以一种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那天下午,他出门采购生活用品,在小区附近的便利店,偶然听到了两个中年妇女的闲聊。
“听说了吗?就前面那个‘辉煌世家’小区,死人了!”
“啊?怎么死的?”
“说是意外坠楼!就前两天晚上的事,一个男的,好像还是个什么公司的小领导,从自家阳台掉下来了,当场就没救了!”
“哎哟,真吓人!那小区不是挺高档的吗?怎么出这种事?”
“谁知道呢?听说警察都来了,检查了半天,最后说是意外。估计是晚上喝酒喝多了,失足掉下来的吧?”
“辉煌世家”小区?林渊心里一动。他记得前几天搜索新闻时,好像瞥到过一条相关的简短通报,但当时没太在意。
一种强烈的直觉驱使着他。回到家,他立刻打开电脑,仔细搜索关于“辉煌世家小区坠亡”的信息。
果然,找到了一条前天的本地新闻快讯:
《一名男子在“辉煌世家”小区意外坠亡,初步排除他杀可能》
新闻内容极其简短,没有透露死者姓名、年龄和具体职业,只说是“意外坠亡”。
但林渊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清楚地记得,大概在十天前,也就是他第一次直播回答“完美犯罪”问题之后大约四五天,他曾经在浏览一堆社会新闻时,看到过一条关于某科技公司中层干部“意外”猝死在家中的消息。当时他觉得这只是无数普通社会新闻中的一条,并未留意。
现在,他将两条信息联系了起来。
那个科技公司中层干部猝死的新闻,和“辉煌世家”小区坠亡的新闻,死者会不会是……同一个人?
他拼命回忆之前那条“猝死”新闻的细节。好像提到过,死者姓王,在某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任职,死因初步判断是心源性猝死。
而刚才听到的闲聊,以及这条坠亡新闻,都发生在“辉煌世家”小区!
如果真是同一个人,那就有大问题了!
先是“猝死”,然后是“坠亡”?同一个人的死因,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而且,后者明确提到了“意外坠亡”,排除了他杀。
是之前的新闻报错了?还是……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林渊感到自己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联想到了“追逐北极光”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利用AI和大数据筛选目标,制造“意外死亡现场”的完美犯罪。
高科技公司中层干部……AI和大数据……意外死亡(无论是猝死还是坠亡)……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像散落的珠子,被一种可怕的可能性串联了起来。
难道……“追逐北极光”不仅仅是在提问?他是在……讲述?甚至是在……炫耀?
而自己,这个落魄的前公考讲师,无意中成了他某种扭曲行为的……旁观者?甚至是……间接的参与者?
这个念头让林渊不寒而栗。他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那两条矛盾的新闻,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谜团的边缘。黑暗中,似乎有一双眼睛,正透过冰冷的屏幕,嘲弄地看着他一步步陷入恐慌和猜疑。
他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他必须做点什么,至少要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追逐北极光”,究竟是谁?他和这些诡异的“意外”事件,又有什么关系?
林渊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记录时间线:
【日期】:第一次直播,回答“AI完美犯罪”问题。
【日期+4天】:某科技公司王姓中层干部“猝死”新闻出现(待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