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崽成长日记:从无声到交响》是一部令人沉浸的短篇言情小说,由作家截然相反的溪云创作。故事主角晓婉默崽的命运纠缠着爱情、友情和冒险,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不可思议的世界。看了一眼儿子,继续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一直在教林默如何适应环境,但也希望环境能给他一点点理解。也许,允许他在需要时有一……。
章节预览
第一章:命运的相遇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窗外的梧桐树才刚抽出嫩芽,
阳光却已带了点暖意。但对于林晓婉来说,
那个下午却像是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凉丝丝的雾里。
她独自一人走在去往市儿童福利院的路上,心情复杂得像一团乱麻。三十二岁的林晓婉,
是一名自由插画师,过着昼夜颠倒、与画板为伴的日子。她的公寓里堆满了画稿和书籍,
生活平静却略显孤寂。身边的朋友陆续结婚生子,话题渐渐围绕家庭孩子展开,
她时常感到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不是没有过恋情,只是最终都消散在时光里。
某个失眠的深夜,一个念头悄然滋生——或许,她可以给一个需要家的孩子,
一个温暖的可能。这个念头一旦出现,便疯狂生长,尽管周遭充斥着不解和劝阻——“晓婉,
你一个单身女人,工作又不稳定,怎么养孩子?”“带孩子可没那么简单,是责任,
是天大的责任!”她不是没有犹豫,但心底那份强烈的渴望推动着她,
完成了繁琐的申请和评估。今天,就是她第一次去见可能成为她孩子的小朋友的日子。
福利院的氛围比想象中更安静,却也带着一种无形的沉重。
工作人员王阿姨是个面容和善的中年女性,她领着林晓婉穿过走廊,
轻声介绍着情况:“……这个孩子,是在市一医院门口被发现的,大概出生才十几天。
很安静,很少哭闹,体检指标都正常……我们叫他‘平安’。
”她们停在一面巨大的玻璃窗前,窗后是育婴室。几个小婴儿在婴儿床里或睡或醒,
偶尔发出细弱的啼哭。然而,晓婉的目光瞬间被靠窗那个小床里的孩子吸引住了。他醒着,
裹在淡蓝色的襁褓里,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舞动手脚,只是安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晶亮的眼睛,
澄澈得像是秋日的潭水,正望着天花板上某个看不见的点,或者说,像是在凝神倾听着什么。
那一刻,外界的嘈杂仿佛都远去了。王阿姨轻声说:“就是他。”仿佛心有灵犀,
那孩子忽然转动眼珠,视线穿越玻璃,准确地落在了林晓婉的脸上。四目相对的一刹那,
时间仿佛静止了。那眼神里没有婴儿的懵懂,反而有一种奇异的、沉静的探究。然后,
极其缓慢地,他那张小小的、白皙的脸上,嘴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
像一个无声的微笑。林晓婉的心,像是被最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
又像是被温暖的春水瞬间包裹。所有的不安和犹豫,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就他吧。
”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办理手续的过程记忆已经模糊,
她只记得自己抱着这个轻得像一片羽毛的婴儿走出福利院时,天空的细雨已经停了,
一道淡淡的彩虹挂在天边。她低头看着怀里安睡的小脸,他呼吸均匀,小小的手指蜷缩着,
信任地依偎在她胸前。“以后,你就叫林默,好不好?”她轻声低语,“妈妈希望你的一生,
能拥有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但更有默默积蓄、终将迸发的力量与勇气。
”小林默在睡梦中咂了咂嘴,仿佛是在回应。回到那个六十平米的小公寓,
晓婉才真正感到了无措。婴儿用品堆满了客厅,她手忙脚乱地冲奶粉、换尿布,
理论知识在实践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默崽很乖,很少大声哭闹,
但他用无声的抗拒——不肯喝奶、无法安睡——来表达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第一个夜晚,
晓婉几乎是抱着他在沙发上度过的,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她问自己:我真的可以吗?然而,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初的混乱渐渐被规律取代。晓婉发现,
默崽的确是个异常安静的孩子,但他会用独特的方式表达需求。饿了会轻轻哼唧,
不舒服会扭动身体,开心时则会用那双亮晶晶的眼睛专注地看着你。他的到来,
像是一道阳光,照亮了晓婉原本有些单调的生活。画稿旁多了奶瓶,
寂静的房间里响起了牙牙学语声,她的世界,因为这个小生命而变得充盈起来。
第二章:起舞的音符默崽一岁半时,已经能摇摇晃晃地走路,会说几个简单的词语。
林晓婉发现了他第一个,也是最为持久的秘密——对声音,尤其是音乐,
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和热爱。无论当时默崽在做什么——摆弄积木、啃着磨牙饼干,
甚至因为困倦而闹脾气——只要听到旋律响起,
是超市广播里俗气的流行歌、广场上大妈们跳舞的神曲、甚至是家里微波炉“叮”的那一声,
抑或窗外路过的洒水车自带的单调音乐,他都会立刻静止下来。他会停下所有动作,
小脑袋微微歪向一侧,像是在用整个灵魂去捕捉、分辨那些流动的音符。然后,
胖乎乎的小身体便会开始有节奏地晃动,小手在空中挥舞,打着只有他才懂的拍子。
那舞姿毫无章法,却充满了最原始的快乐和本能的反响,一种与万物韵律共鸣的纯粹喜悦。
晓婉又惊又喜,常常偷偷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时刻。她尝试过与朋友分享这份喜悦。
“默崽,来,给阿姨跳个舞好不好?”有客人来时,她会打开音乐,鼓励儿子。
但令人困惑的是,一旦意识到有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默崽的舞步便会戛然而止。
他会变得忸怩不安,迅速躲到晓婉的身后,紧紧抱住她的腿,把小脸埋起来,
任谁哄劝也不肯再动一下。从人前到人后,他判若两人。晓婉渐渐明白了。默崽的舞蹈,
不是表演,不是取悦,而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声音的一种私密对话,
是一种不容窥探的、神圣的自我表达。她不再强求他在人前展示这份天赋,
也不再轻易对外人提起。她为他准备了更多样的音乐,从古典乐到民谣,
从打击乐到自然的风声雨声,观察着他对不同节奏、不同音色的反应。
那些独属于母子二人的午后,房间里流淌着音乐,默崽自在起舞,晓婉在一旁安静作画,
成了他们最温馨的回忆。她意识到,保护孩子这份与生俱来的、不为人知的敏感和喜悦,
是她的责任。第三章:安静的小世界三岁,默崽上幼儿园了。入园第一天,晓婉志忑不安。
果然,下午去接他时,老师委婉地反映:“林默很乖,从不捣乱,但就是一整天不怎么说话,
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集体活动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滑梯后面或者图书角的小帐篷里。
”晓婉在操场的秋千上找到了儿子。他孤零零地坐在那里,连小书包都还背在背上,
仿佛一个随时准备撤离的小小旅行者。落日的余晖给他镀上一层金边,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默崽,不喜欢幼儿园吗?”晓婉蹲下身,平视着他的眼睛。默崽低下头,
用小鞋子碾着地上的小石子,很久才用细若蚊蚋的声音说:“……太吵了。”晓婉恍然大悟。
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尖叫、嬉笑、玩具的碰撞声、老师的指令声……对于听觉敏感的默崽来说,
或许不啻于一场喧嚣的风暴。他不是孤僻,他只是在用沉默保护自己不堪重负的感官。
那天晚上,晓婉翻箱倒柜,找到了一对质地柔软、回弹力好的防噪音耳塞。
她把耳塞放进默崽外套的小口袋里,握着他的小手,认真地说:“默崽,如果觉得声音太吵,
让你不舒服了,就轻轻把这个塞进耳朵里,就像给耳朵关上一扇小门。这是我们的秘密武器,
不要让别人看到,好吗?”默崽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是找到了救星。第二天早上,
他依然在幼儿园门口紧紧抓着晓婉的手,但当她蹲下替他整理衣领时,他小声说:“妈妈,
我有秘密武器。”然后,他第一次主动松开了手,虽然一步三回头,
但还是跟着老师走进了教室。晓婉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但这是她能给孩子的、最即时的支持和理解。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默崽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他say“这里太吵了,我想安静一下”,而不是一味地退缩。
第四章:无声的战役时光荏苒,默崽七岁了,上了小学二年级。
班主任李老师是一位以严格著称的中年教师,她坚信纪律是学习的基石,
整齐划一是班级管理的目标。当她发现林默偶尔会在课间休息或自习课上戴上耳塞时,
她认为这是破坏课堂规矩、搞特殊化的行为。一天下午,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严厉地说:“林默同学,把你耳朵里的东西摘下来!教室里有什么声音是不能忍受的?
别的同学都能专心,为什么就你不行?”默崽的小脸瞬间变得煞白,他僵在座位上,
小手死死地捂住口袋,仿佛那是他最后的堡垒。他倔强地低着头,咬紧嘴唇,一声不吭。
班级里鸦雀无声,所有孩子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像无数根细小的针。晓婉被请到了学校。
站在办公室里,听着李老师略带不满的陈述,看着儿子紧绷的、充满屈辱和恐惧的侧脸,
晓婉的心揪紧了。但她没有慌乱,也没有立刻道歉或斥责孩子。她深吸一口气,
从包里拿出一份提前准备好的、打印整齐的资料,平静地递给李老师:“李老师,
谢谢您对林默的关心。这是我查阅的一些关于高敏感儿童的研究资料。有些孩子,
他们的神经系统天生对声音、光线、情绪等**更敏感,这不是娇气或故意捣乱,
而是一种先天气质。对他们来说,适度的安静环境不是特权,
而是像近视的孩子需要眼镜一样,是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要辅助。”她顿了顿,
看了一眼儿子,继续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一直在教林默如何适应环境,
但也希望环境能给他一点点理解。也许,允许他在需要时有一个安静的角落,
比强迫他‘正常’地忍受,更能帮助他专注和学习。”李老师显然有些意外,她推了推眼镜,
接过资料,神情复杂。那场谈话没有立刻达成共识,但气氛缓和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是,
李老师虽然严格,却并非不讲道理。几天后,晓婉从默崽口中得知,
李老师允许他在觉得嘈杂时,可以去教室后面的图书角安静地看会儿书,
甚至默许他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在课间去图书馆待一会儿。那天晚上,
默崽钻进晓婉的被窝,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说:“妈妈,谢谢你保护我的小耳朵。
”晓婉搂紧儿子,知道她赢得的不只是一次沟通的胜利,
更是教会了孩子如何捍卫自己合理的需求,以及,妈妈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