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村民卖了五百万斤桃子,村民却说我赚黑心钱
作者:七斤烈酒
主角:李哲刘长喜
类别:短篇
状态:已完结
更新:2025-11-17 15:52
免费试读 下载阅读器离线看全本

《我帮村民卖了五百万斤桃子,村民却说我赚黑心钱》是一部令人沉浸的短篇言情小说,由作家七斤烈酒创作。故事主角李哲刘长喜的命运纠缠着爱情、友情和冒险,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不可思议的世界。好像有点不对。收购价是李哲统一定的,比往年果贩子来的收购价,低了一毛五。当时只顾着高兴能卖出去,没细想,现在慢慢回过味来……。

章节预览

烂桃子的气味像一块浸透了糖水的破布,湿漉漉地糊在筢子沟每一个角落,

黏稠得让人喘不过气。刘长喜蹬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三轮车,

车厢里颠簸着最后几筐实在没人要的风落桃,准备倒进村尾那个早已堆积如山的堆肥坑。

车轮碾过路上被过往车辆挤烂的桃浆,发出黏腻的吧唧声,每一声都像砸在心上。

村口老槐树下,几个光膀子的老汉蹲着,黝黑的脊背在午后的毒日头下闪着油光,

眼神木然地看他过去,像几尊被时光遗忘的泥塑。“长喜,还折腾呢?”有人哑着嗓子问,

声音里提不起半点劲。“烂地里也是烂,拉出来也是烂,费这油钱。”另一个嘟囔着,

手里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拍打着腿上的蚊蝇。刘长喜没吭声,额上的汗珠滚进眼睛里,

刺得生疼。他胡乱抹了一把,汗水混着桃毛,辣得眼睛更红了。五千亩桃林,

就在村子四周的山坡上、沟壑边,望不到头。往年这时候,河南、河北来的果贩子的大卡车,

能把这条唯一的土路堵得水泄不通,喇叭声、讨价还价声、吆喝装车的声音,

能掀翻村口的屋顶。今年,邪了门了,一个不见。电话打过去,不是信号不好断断续续,

就是对方支支吾吾说“再看看,市场不景气”。桃子不等人,一天比一天软,

一天比一天红得发黑,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像憋着一腔无处可泄的脓血,等着最后的溃烂。

他倒完桃子,没急着走,蹲在堆肥坑边沿被晒得滚烫的土坷垃上,摸出皱巴巴的烟盒,

抖出最后一根点上。辛辣的烟雾吸入肺里,暂时压下了那股令人作呕的甜腐气。坑里,

层层叠叠的桃子正在高温下无声地腐烂、发酵,冒出细微的、绝望的气泡。

他看见自家那十几亩最好的坡地桃林,也在那片无边无际的、正在走向毁灭的红色里。

那是他爹妈刨了一辈子石头,一锹一锹开出来的荒地,是他半辈子的心血和指望。

儿子刚考上县里的高中,学费、生活费,都指望着这片桃林。远处,尘土扬起,

一辆黑色的、锃亮的小轿车,像个不合时宜的闯入者,

慢吞吞地、小心翼翼地开进了筢子沟的土路,停在了村委会那间掉漆掉皮的破旧门口。

刘长喜眯着眼看。车上下来个年轻人,穿着浅色的裤子,干净得扎眼的T恤,站在那里,

有点茫然地四处打量。生面孔。皮肤白净,一看就不是地里刨食的人。“啧,

又是哪个衙门下来看景的?”旁边过来倒桃子的根宝啐了一口,带着浓浓的怨气,

“拍几张照片,抹抹眼泪,**一拍走了,屁用没有。”没过两天,消息像长了腿,

顺着村里歪歪扭扭的巷道乱窜。说那是老李家的大小子,李哲,

在省城什么大互联网公司挣大钱的,听说一个月挣的钱够咱挣好几年的,这次回来,

是专门帮村里卖桃子的。老李家祖坟冒青烟了?村民们死水般的眼里,终于冒了点活气儿,

虽然微弱,但毕竟是光。老李家这娃,有出息,念旧情,没忘了根。又过了几天,

消息变了味。说李哲根本没联系外面的果贩子,也联系不上,

而是要搞什么......直播。就在村委会那间空了很久、堆满杂物的房子里,

架起亮得晃眼的灯,像个戏台子,对着个手机说话,就能把桃子卖出去?“瞎胡闹嘛!

”刘长喜他爹,老刘头,用铜烟袋锅子梆梆地敲着自家门槛,溅起几点火星,

“对着个手机叽里呱啦,谁买你的桃?城里人钱多烧的?还是觉得咱山里人好糊弄?

”疑惑归疑惑,当李哲通过村里那个时灵时不灵的大喇叭喊,需要些品相最好的桃子当样品,

还需要几个手脚利索、认得字会看单子的帮忙打包时,

刘长喜还是第一时间把自家精挑细选、一个疤瘌都没有的几筐桃送了过去,

还叫上了念过初中的媳妇王秀云一起去帮忙。甭管啥法子,死马当活马医吧。万一呢?

万一这娃子真有什么神通广大的门路呢?村委会那间屋子被收拾出来,

成了临时的“指挥部”,亮得让人心慌,像个小太阳。李哲在里面,说话又快又急,

对着手机屏幕,一会儿叫“家人们”,一会儿说“助农”、“源头直发”、“爱心传递”。

刘长喜和秀云他们,就按照李哲那个年轻助手的吩咐,

把挑出来的桃子小心翼翼地套上雪白的泡沫网套,

放进定制的、印着“筢子沟精品鲜桃”和山水画图案的硬纸箱里。那纸箱,摸着就厚实,

边角都裁得齐整,比往年的破竹筐、旧纸壳不知道贵到哪里去了。“这箱子,

一个怕不得块把钱?”秀云一边笨拙地套着网套,一边小声跟刘长喜嘀咕,“还有这网子,

细发得很,比咱家用的草纸贵多了吧?这得卖多贵才能回本?”刘长喜没说话,闷头干活。

他看着李哲和他带来的那个叫小陈的助手,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飞快地敲打,

嘴里不时冒出“流量”、“曝光”、“秒杀”、“坑位费”他完全听不懂的词。他只觉得,

这娃子,好像跟几年前他爹去世回来奔丧时不太一样了,身上有股说不出的劲,

像是绷紧的弓弦,眼神里有种灼人的光,但也掩盖不住眼皮底下的青黑。第一场直播,

据说不太顺。刘长喜没去看,他忙着在自家桃林里疏枝,指望剩下的桃子能多撑两天,

等来奇迹。但他听见去看了的人回来说,网上好多人在骂,说他们是骗子,演戏,卖惨,

背景都是布置好的。“还有人说咱哲娃子是‘网红’,啥是网红?”根宝挠着头问。晚上,

刘长喜去村委会送新摘的样品桃,看见李哲一个人站在村部的院子里,

望着黑漆漆的、沉默的桃林,背影看上去有些垮,肩膀塌着。院子里那盏昏黄的路灯,

把他影子拉得老长。刘长喜心里咯噔一下,没敢打扰,悄悄把桃子放在门口就走了。

可没想到,隔了一天,事情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道怎么搞的,

李哲那直播突然就火了。据小陈说,是平台给了推荐,还是哪个大V转了?订单像疯了似的,

从那个小小的手机屏幕里涌出来,密密麻麻,打印订单的机器吱嘎乱叫,

吐出来的单子瞬间堆满了半张桌子,又蔓延到地上。“爆了!爆了!李总!咱们爆单了!

后台卡死了!”小陈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满脸通红。整个筢子沟都震动了。

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狂喜,不用李哲再用大喇叭喊,

能动的劳力几乎都自发聚集到了村委会门口,

眼神热切地看着里面那几张年轻而忙碌、仿佛闪着金光的面孔。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被大人呵斥着,却掩不住脸上的兴奋。李哲站在人群前,脸上带着极度疲惫,

但眼睛亮得吓人,像烧着两团火。“乡亲们!”他的声音因为连续不停的说话而沙哑不堪,

“订单来了!很多!远超我们想象!但我们得把桃子摘好,包好,按时发出去!

不能砸了筢子沟的牌子!大家听安排,分组行动!采摘组,打包组,装箱组,物流组!

行动起来!”那一刻,刘长喜看着被众人围在中间、大声指挥的李哲,

觉得他像个临危受命、挥斥方遒的将军。

他心里那点残留的疑虑被这股突如其来的、汹涌的希望冲得七零八落。能卖掉桃子,

比什么都强!他攥紧了拳头,感觉浑身的力气又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

筢子沟像一锅烧开了的水,沸腾喧嚣,昼夜不息。天不亮,

人们就提着篮子、背着背篓钻进桃林,就着熹微的晨曦,小心翼翼地采摘八九分熟的果子,

生怕碰掉一点果粉。女人和老人在临时搭建的、四面透风的棚子里,就着大灯泡,

分级、包装,手脚麻利得像上了发条。李哲和他带来的人,穿梭在各个环节,负责质检,

盯着打包,声嘶力竭地联系物流车辆。一辆辆平时拉砂石建材的大货车,被紧急调过来,

排着队等在村口,等着装货发往全国各地。刘长喜和秀云没日没夜地干,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手上被桃毛蜇得又红又肿,但心里是热的,是亮的。地里的桃子眼见着减少,

换来了手里沉甸甸的、实实在在的钞票。虽然......这钱,跟往年最好的光景比,

好像有点不对。收购价是李哲统一定的,比往年果贩子来的收购价,低了一毛五。

当时只顾着高兴能卖出去,没细想,现在慢慢回过味来。最先冒出来的怪话,

是从王老五那个快嘴媳妇嘴里传出来的。那天刚算完一批工钱,她捏着那叠不算厚的票子,

撇撇嘴,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见:“哟,这忙活一天,浑身酸疼,

挣的还不如往年果贩子给的一半多呢。咱这桃子,就这么不值钱?

”旁边有人搭腔:“知足吧,五嫂,总比烂地里强,一分钱换不来。”“强是强,

查看完整目录